图为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职工在进行养路作业。杨建光 摄
4月25日8时,青藏高原晨光初露。越野车从格尔木出发,向着苍茫戈壁疾驰而去。车轮碾过碎石,在旷野中激起一串孤独的脆响。
一路上重峦叠嶂,群峰起伏。3小时后,汽车在玉珠峰站停了下来。抬眼望去,远处的玉珠峰巍峨耸立,山腰之上,皑皑白雪与天空中飘荡的云朵浑然一体,仿佛一幅水墨画卷在天地间徐徐展开。
这里位于昆仑山东麓,平均海拔超过4400米,即便在4月末的正午,气温仍然在零下10摄氏度。寒风裹挟着雪粒呼啸而至,刮在脸上犹如刀割般火辣生疼。
玉珠峰脚下,青藏铁路如一条黑色的绸带,沿着地平线笔直地伸向天际。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的职工们裹着厚重的棉衣,正在进行“天窗”检修作业,俯身、丈量、紧固……动作一丝不苟。
“你好。”11时20分,“天窗”作业接近尾声,记者跟随职工们走下线路,身后突然响起清亮的声音。循声望去,一位“黄马甲”笔挺地站在道肩上,帽子和面罩将脸庞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明亮的眼睛。看到记者回头,他眉眼一弯,利落地摘下面罩和手套。刹那间,一张黝黑通红的脸庞映入眼帘。
他叫吴楠楠,今年35岁,家在1700多公里之外的陕西渭南。2013年从铁路院校毕业后,他毅然投身雪域天路。“在学校看了青藏铁路纪录片后,来这里工作的想法像种子一样深埋在心里。”
2014年,吴楠楠参加工作后第一次过年回家。父母望着晒黑的儿子满是心疼:“你能适应这份工作吗?要不再考虑考虑?”他坚定地摇了摇头:“我已经决定了,就不会再轻易改变。”
其实,吴楠楠何尝不想家。2016年,他在渭南成家,如今儿女双全,小儿子已2岁半了。提起家人,吴楠楠的语速放慢,眼角有些泛红。
“小孩对我很陌生,我说‘叫爸爸’,他就躲在一边。每次离家前我都跟他们说,爸爸回来给你们带好吃的……”说到这里,吴楠楠有点哽咽,泪水从脸颊慢慢滑落下来。
“你后悔吗?”记者的眼睛也湿润了,忍不住问。吴楠楠伸手擦了擦脸,深吸一口气,看向远处的线路:“既然选择了这份工作,我就一定会好好干。我的信念很坚定,希望能为青藏铁路作出一些贡献。”
采访结束,记者与吴楠楠乘坐作业车回到工区。职工宿舍的床铺是统一的蓝色,床位前配备了供氧装置,氧气通过水时发出规律的“咕嘟”声。窗外,雪越下越大,绵延的青藏线背靠昆仑山,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空中飘扬。
“这里的自然条件跟十几年前没多大差别。我们的维修工具却越来越先进,线路质量也越来越高,来往的列车越来越多。”望昆线路工区工长张福强的语气充满幸福感:“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夏天闲暇时,大家在一起野餐,也美着呢!”
第二天,吴楠楠发来了他刚刚拍到的照片:一望无际的雪野上,铁路、远山和藏野驴形成一幅和谐的图画。
工作之余,他喜欢摄影、足球和书法,还经常跟家人通视频电话。有一次,女儿问他:“爸爸,你能不能带我一起去青藏高原?我想去看藏羚羊。”
他笑着回答:“等你长大了,我们一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