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重庆团结村站,集装箱有序堆码在铁路货场上。任巧珍 摄
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这里有无边旷野,也蕴藏着无限可能。这方热土上,开放与发展的脚步从未停歇。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的足迹遍布西部12个省区市,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把脉定向、擘画蓝图。
2019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
2024年4月,在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
党中央对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作出部署5年来,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苍茫荒原中、奔腾江河畔、连绵群山间,复兴号动车组与公益性“慢火车”纵横穿行,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往复奔忙,映照出一个更具活力、更加开放、更加美丽的中国西部。星罗棋布的高铁站,四通八达的铁道线,实现了城市高效连通,推动了乡村全面振兴,重塑着西部地区经济地理,书写着服务保障区域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
构建大通道——
以路为笔,填补“留白”,描绘大美西部新图景
翻开中国地图,辽阔的西部地区拥有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这里蕴藏天地大美,富集多元文化,关乎国家总体发展。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全国的交通地图就像一幅画啊,中国的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都是工笔画,西部留白太大了,将来也要补几笔,把美丽中国的交通勾画得更美”。
如今再看西部,中老铁路成为“黄金通道”,和若铁路拉通沙漠环线,拉林铁路穿越“世界屋脊”,贵南高铁联通山海一线,川青铁路系牢民族纽带……以路为笔,铁路奋力描绘西部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5.9万公里,其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6.4万公里。曾经的西部“留白”,正被一条条铁路装点得更加美丽和谐、生机盎然。
大地为琴路作弦,纵横捭阖总是歌。5年来,国铁企业心系“国之大者”,持续提升服务保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助力勾勒西部地区壮美画卷。
——补齐通道“空白段”,为构建西部现代交通格局“接脉”。拉林铁路结束藏东南地区不通铁路的历史,复兴号动车组畅行富民兴藏新天路。昔日茶马古道驼铃声声,今日中老铁路列车川流不息,赋能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新成昆铁路、川青铁路青白江东至镇江关段的开通运营,让大小凉山、川西北高原进入“动车时代”。
——打通路网“瓶颈段”,为激活西部发展一池春水“增氧”。贵南高铁将西南腹地与华南沿北部湾地区快速衔接,山海相挽。京包客专串联起千里北国风光,加快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和若铁路与南疆铁路、格库铁路“牵手”,构成世界首条沙漠铁路环线,铁路贯通天山南北大部分区域,通达新疆所有地州市。
——畅通路网“微循环”,为助推西部区域协同共进“造血”。在西南地区,大临铁路、中老铁路、大瑞铁路大保段等线路联通内外,“八出省、五出境”铁路网从蓝图变为现实;成自宜高铁开通、成渝高铁提速,将川渝多个城市“拉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西北地区,张呼高铁、银西高铁、银兰高铁等相继通车,连点成线,助力西部“朋友圈”共享发展机遇。
现代化的铁路网,让西部处处活力奔涌、动能澎湃,让人民群众有了“走出去”的底气、畅享“走得好”的体验。
雪域高原,复兴号动车组驶上拉林铁路和青藏铁路,青藏两省区每日开往全国各地的图定列车多达86对。黔桂大地,贵南高铁将贵阳到南宁的旅行时间由原来的5个多小时缩短至2小时05分。西北腹地,兰新高铁兰州至西宁段高标运营,西宁至兰州两地间最快54分钟可达。
“铁龙”奔腾,山乡巨变。过去“地无三里平”的贵州现已拥有1800公里高铁线路,俨然成为“高速平原”。如今,盘兴铁路建设正加速推进,贵州即将成为西部第一个“市市通高铁”的省份。
动车飞驰,缩地成寸。2023年底,四川首条新建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成自宜高铁开通运营,川渝黔“上新”第三条时速350公里高铁。
铁路密织成网的同时,多样的客运产品进一步满足了旅客的个性化出行需求,带动西部地区旅游产业持续升温。“熊猫专列·什邡号”“新东方快车”“环西部火车游”“青甘藏大环线”等品牌旅游专列开行,引领西部旅游新风尚。
织经纬、筑通途,乘时代东风,西部铁路建设如火如荼,建设现场捷报频传——
渝昆高铁渝宜段通过静态验收,西十高铁建设突破关键节点,川青铁路“咽喉”德胜隧道贯通……延伸的钢轨勾勒出西部铁路建设提档加速的清晰轨迹。
骨干通道建设稳步推进,川藏铁路各段施工奋战正酣,“八纵八横”高铁网包海通道西安至延安、京昆通道重庆至昆明、兰广通道兰州至成都等重点项目进展顺利,成渝中线、成达万等高铁项目开足马力,大理至瑞丽、延榆高铁等在建项目快马加鞭。
路网纵横,通达四方。从“大写意”到“工笔画”,西部铁路网持续焕发勃勃生机。
拥抱大开放——
内外联动,双向互济,打造经济腾飞新高地
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开放是必由之路。
“要坚持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提高西部地区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习近平总书记为西部地区发展指明了方向。
广袤的亚欧大陆上,丝绸之路的阵阵驼铃余韵犹在,中欧班列的声声风笛早已鸣响西部对外开放强音。
重庆国际物流枢纽园区内的团结村站,“铁龙”游走,货畅其流。“以团结村站为到发点,中欧班列(成渝)目前已稳定运行线路超50条,通达亚欧100余个城市和地区。”据团结村站站长晏磊介绍,2023年中欧班列(成渝)开行超5300列,运输箱量超43万标箱。
一路向北,一列列中欧班列经由新疆两大口岸出境。重庆和新疆,两个看似并无交集的内陆“洼地”,在中欧班列的牵线搭桥下,激活了一条全新的开放之路。
乘着“一带一路”东风,中欧班列现已形成经六大口岸出境的西、中、东三条通道。在新疆,霍尔果斯、阿拉山口中欧班列西通道双口岸通行量稳步增长,占全国开行中欧班列五成以上。
千里之外的二连浩特铁路口岸,“钢铁驼队”蓄势待发。该口岸现已累计通行中欧班列超1.5万列,经该口岸出入境的中欧班列运行线路达50多条。
数据显示,过去5年,西部地区累计开行中欧班列3.5万列,占全国总数的50.5%。
如果说中欧班列为西部铺就了陆路运输新通途,那么西部陆海新通道无疑打通了内陆向海发展的“任督二脉”。
陆路通,山海连,纵贯西部的物流大通道从重庆起笔,向海而兴。从2017年开行之初的“一条线”到如今的“一张网”,西部陆海新通道东、中、西三条主通道同步发力,形成铁海联运班列、国际铁路班列、公铁联运等多种物流形态,拓展至“13+2”省区市共建的新格局。
西部对开放的渴望热烈而坚定,澎湃的数字可以作证:西部陆海新通道现已覆盖121个国家和地区的503个港口;铁海联运班列覆盖国内152个铁路站点,开行量从2017年的178列增加到2023年的9580列,年均增长超90%……
视线转向广西。5月的北部湾港,目之所及,一派繁忙,满载集装箱的万吨巨轮驶向深蓝。依托西部最快捷的出海通道,甘肃、陕西等地的出口货物搭乘“钢铁巨龙”,在钦州港“下火车即可上轮船”。
昔日渔村小站跃升为衔接陆海的枢纽,钦州港东站的嬗变为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日新月异写下生动注脚。“今年,铁海联运班列运输需求继续保持高位增长,运输品类已达1143种。”该站副站长赵坚介绍,近年来,铁海联运班列运输集装箱运量每年保持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率。
通道带物流,为实体经济“通筋活络”。当前,重庆聚力打造万亿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推动“通道经济”转化为“产业经济”,铁路助力“西部造”新能源汽车加速进军东南亚市场。
显而易见,西部陆海新通道正激发西部地区高水平开放活力。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工程的中老铁路,无疑是这条通道的一张“金名片”。
祖国西南边陲,坐拥西部地区同东盟之间最快捷陆路通道的云南立足区位优势,持续放大中老铁路的通道效应。截至目前,中老铁路国际货物列车已成功开行超1万列,货物品种涵盖新能源车、太阳能电池等2900余种。
“开放因子”跃动在西部每一寸土地——
中越班列“穿针引线”,成为我国西部与东盟国家经贸往来的“直通车”,中国、越南多地的铁路枢纽间形成密集的班列运行线路;
铁水联运“长江班列”蹚出治蜀兴川新路子,区域经济优势互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助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疆煤外运”实现规模化,每天百余列煤炭整列货物列车从新疆发出,“西煤东运”服务国家能源保供大局;
依托路网及班列优势,铁路助推“新三样”走出国门,太阳能电池、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已然成为西部地区产业新名片……
事实上,西部地区的大开放,正全方位、全领域拓展。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正在这里加速形成。
托举大民生——
区域协同,绿色共享,激荡融合发展新气象
俯瞰西部大地,“复兴号”快意驰骋,“慢火车”节奏悠然,快慢之间,铁路稳稳托举起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关系民生之本。轨道搭桥,汇聚城市发展新动能;车轮滚滚,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
西南腹地,川渝共下“一盘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速成型。
自中央作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战略部署4年多来,系列项目精准落子,成为全域共兴的“破题之钥”:成渝高铁提质改造开启1小时“双城生活”,郑渝高铁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原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串珠成链,成渝中线、成达万等多条在建高铁将进一步壮大川渝高铁网络……铁路带动“城”与“圈”聚势拓能,助推成渝地区加快成为中国经济“第四极”。
在古丝绸之路起点西安,以其为中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因铁路紧密相拥。陕西高铁主骨架网成型,区域快速通达,城际立体交互。
“呼包鄂乌”城市一体化腾飞,草原动车公交化、常态化运营,构建1小时铁路经济圈。
得益于铁路,西部城市以抱团共进之势推开西部地区的“开放之门”。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水平保护支撑。
藏东南谷地,迢迢天路向绿而行。
“复兴号”高原内电双源动车组驶上拉林铁路,每万吨公里的能耗较其他牵引方式降低30%。
绕避生态敏感区、弃渣科学处置、生态综合修复……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贯穿拉林铁路建设、运营全过程,有效保护高原绿水青山。
塔克拉玛干沙漠,一条绿色飘带镶嵌在万顷沙海南缘。
和若铁路风沙防护工程与铁路建设同步推进,沿线修建近5000万平方米草方格,种植梭梭、红柳、沙棘等灌木和乔木近1296万株,林带覆盖面积超过11万亩,成为防风固沙的天然屏障。
日前,“新建和田至若羌铁路风沙防护治理工程”被评为全国2023年度生态环境保护示范工程,成为唯一入选的铁路建设项目。
如果说生态保护“葆”住了长远发展动能,那么“公转铁”则“转”出了低碳运输新格局。
5月,草原大地披绿。内蒙古持续优化运输结构,鄂尔多斯、包头等地的巨型环保万吨煤炭装车基地内,“煤龙”往来穿行,助力煤炭“绿色运输”。
借力“北煤南运”战略大通道,蒙陕甘宁地区的煤炭经由浩吉铁路输往华中地区。截至4月8日,浩吉铁路自开通运营以来运量累计突破3亿吨大关。
昆明至成都间稳定开行高效的高铁快运列车,快件从公路转场至铁路,降低企业物流成本超9亿元。
凭借大运量、低能耗优势,西部铁路正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注入“铁动力”。
厚植民生福祉,是西部大开发的题中之义。
立足行业优势,铁路把乡村振兴的责任扛在肩头。
暮春浅夏,新疆和田县拉依喀乡库木艾日克村一干果加工厂内机声隆隆,一箱箱干果被装车运往市场,工人们喜笑颜开,幸福荡漾脸庞。
“铁路为村里投资建厂,大家在家门口就业,收入稳定,干劲十足。”肉孜古丽·买买提和乡亲们盘算着把干果品质提上去,让更多人品尝和田风味。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定点帮扶的4县区,其中3个地处西部,新疆和田正是其中之一。搭上铁路“快车”,乡亲们的好日子“火”起来。开办“铁字号”企业、挖渠修路、发展特色种养业……无不折射铁路帮扶的美好初心。
澜沧江畔,全国首个针对乡村振兴特别设立的火车站——大临铁路小湾东站造福周边30多万群众,成为路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典范。
在西部地区,壮阔山河孕育多元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铁路责无旁贷。
川青铁路青白江东至镇江关段通达藏羌大地,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青年提供就业新机遇;贵南高铁开进瑶乡侗寨,非遗刺绣趁势走出大山;丽香铁路串起多彩民族文化,让香格里拉秘境与世界相拥……大道通衢,为少数民族、边远地区铺就“团结路”,架起连心桥。
在雄奇险峻的大小凉山、广袤无垠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林茂山青的陕南秦巴山区……公益性“慢火车”持续开行,滚滚车轮托举民生福祉。
“久久为功,自强不息,止于至善。”在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征程中, 一趟趟列车星夜驰骋,轮轨铿锵,演绎出铁路勇当服务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火车头”的精彩实践,牵引着西部地区朝着党中央擘画的高质量发展蓝图目标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本报内蒙古、陕西、广西、云南、甘肃、新疆、青海记者站参与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