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10月11日,海沧站货运员进行集装箱装车作业。胡寻风 摄
时逢寒露,金秋微凉。
泉州,这座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底蕴深厚、文化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走过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的第一个蓬勃十年。
“海者,闽人之田也。”福建自古以海上贸易闻名于世,向海而生的精神、劈波斩浪的勇气,让古老的丝绸之路跨过沙漠海洋,绵亘万里河山,穿越千年时空。2015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支持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建立中欧通道铁路运输、口岸通关协调机制,打造“中欧班列”品牌。如今,福建开行中欧班列的城市已达6个。从千帆竞发到风笛声声,“海丝”与“陆丝”相连,描绘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起点,中欧班列跑出“加速度”
10月11日10时,一辆满载石板材的货车在位于泉州的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漳州车务段黄塘站过衡。“29吨!”车站工作人员熟练地开箱验货,“箱体无破损,装载牢固,间距、平稳度符合要求!”在一番快速而严格的检查后,货车平稳驶入货场。
集装箱层层码叠,龙门吊忙碌装车。这趟中欧班列满载55个集装箱,将经由满洲里口岸出境,直达俄罗斯莫斯科,全程约1.07万公里,历时16天,比以往通过漳泉线开行中欧班列到莫斯科的时间缩短2天,与海运相比可提升1倍以上的运输时效。中欧班列跑出“加速度”,为泉州开辟了一条更加便捷的绿色运输通道,让更多进出口企业享受到“家门口”搭乘中欧班列的便利。
2022年1月18日,泉州东站开出泉州首趟中欧班列。今年2月3日, 一趟中欧班列从兴(国)泉(州)铁路黄塘站驶出。这是泉州今年开出的首趟中欧班列,也是泉州首趟通过兴泉铁路开行的中欧班列。
黄塘站坚持以“打造普速铁路新标杆 共筑丝路物流新通道”为目标,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泉州有一家主要生产纸制品的大客户,过去一直走海运。车站上门推介中欧班列,让客户了解到铁路运费比空运便宜、时效比海运快速,让纸制品实现了‘轻飘飘的货物,沉甸甸的效益’。时效加快带来的是资金周转加速,企业做大做强就有了动力!”厦门速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钱文介绍道。
货场上,黄塘站副站长丁达强正忙着盯控龙门吊装车作业。“我们坚持对中欧班列实行优先受理、优先装车、优先挂运。”丁达强掷地有声地说,“中欧班列装运的集装箱,就是我们的‘金箱银箱’!”推动“泉州制造”走向世界、助力泉州深度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离不开当地政府、铁路部门和企业的多方共为。“我们成立了中欧班列工作专班,抓好货源组织、通关保障等工作,引导更多企业选择中欧班列,通过积极对接海关等部门,推动黄塘站通关通检一体化建设。接下来,我们还会进一步强化政策保障,助力中欧班列开行质量进一步提高。”泉州市商务局外贸科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发挥自贸试验区优势,实现“海丝”“陆丝”无缝衔接
连山接海,织线成网。作为较早开行中欧班列的东南沿海城市,2015年8月16日,厦门始发终到中欧班列首次开行,这也是全国首个从自贸区内开出的国际班列。
今年10月11日16时许,厦门海沧站的货场内集装箱摆放整齐,机械轰鸣声此起彼伏,车站工作人员正一丝不苟地检查箱体装载情况。“中欧班列的开行意义非凡,我们必须确保每个环节精准无误,保证每一趟从这里发出的班列都能够安全稳定畅通运行。”漳州车务段海沧站站长赵励强表示。
为了确保中欧班列安全正点运行,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海沧站加强与海关、物流企业密切配合,为重点物资开辟“绿色通道”,实行“一站式”定制服务,指派专人对接和24小时全程跟踪,确保班列物资安全快速发往目的地。
8月2日,一趟满载110标箱纸制品、柴油发电机组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海沧站驶出,中欧班列(厦门)累计发送量突破10万标箱。
如今,在厦门海沧保税港区,经常有来自东南亚集装箱货轮卸船进站,这些集装箱将搭乘中欧班列前往哈萨克斯坦等国。从海沧站发出的中欧班列充分发挥厦门自贸试验区的优势,利用国际海铁联运,发展成为“海丝”“陆丝”无缝衔接的铁路运输口岸。“对东亚、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企业而言,选择海运抵达厦门,再搭乘中欧班列前往欧洲,比全程海运节省近一半时间,这是中欧班列(厦门)独有的国际海铁联运优势。”赵励强如是说。
8年多来,厦门始发终到中欧班列从无到有,在积极实践打造“国家物流新通道”、改善厦门营商环境、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欧班列拓宽了企业的“生财之道”,也大大丰富了老百姓的选择。“有的企业受制于海运时效较长,以前只能出口鞋帽服装等轻纺品,如今搭上中欧班列后,尝试把福建平和的柚子、泉州的脐橙等运往国外,同时把俄罗斯、白俄罗斯的牛肉、鸡肉、粮食等运回国内,销往郑州、成都等城市。”厦门祥祯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秦昌表示,“比如俄罗斯出产的黑安格斯牛肉品质就非常好,忙碌工作之余我就会买点牛排配红酒,好好犒劳一下自己。”
精准服务中欧班列,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在海沧站的客户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有事情,找恭声。”黄恭声是海沧站“党员国际联运服务链”党内品牌带头人,手机常年24小时开机,“因为我随时要跟客户、调度中心和大型编组站做好沟通交流,必须时刻保证在线”。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年来,铁路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部署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强化使命担当,保障中欧班列安全高效开行。
漳州车务段海沧站党支部不断完善服务措施和工作流程,构建服务阵地,精心打造“党员国际联运服务链”品牌,护航中欧班列行稳致远。“党员国际联运服务链”坚持 “工作有标准,营销要创新,服务无止境”的服务理念,推行“三勤三通三抓”工作法,即勤沟通、勤宣传、勤协调,对接畅通、运输畅通、信息畅通,抓实货、抓港口、抓优质货源。
车站采用多种措施,为中欧班列服务精雕细琢,组织党员骨干营销小组走访调研多家企业,为客户量身定制运输方案。例如,针对白糖、标准砂、饲料这类产品价值高、怕湿、怕破、对集装箱箱况要求较高的特点,车站会综合考量天气、装卸条件,适时为客户选择新箱进行运输。
支部引领、党员先行,聚点成面、串联成网,进一步提升了品牌辐射力。车站通过开展“党内保安全、党员练硬功”党内实践活动,组织党员打造“红旗设备”,大大降低了龙门吊作业的故障率;开展党内立项攻关,对龙门吊远程控制进行创新性研究,项目获得福建省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春华秋实。
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到精谨细腻的“工笔画”,从硬联通、软联通到心联通,“一带一路”这颗梦想的种子,渐渐长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奔行在钢轨上的中欧班列,成为新时代的驼铃帆影。福建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启航之地,如今华章再续,中欧班列联通陆海、跨越山河,一幅丝路新画卷正在中国东南之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