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早晨,来自深圳的张钧以福厦高铁厦门北站为背景拍照,他说:“从远处看去,新的厦门北站非常漂亮、壮观!”
福厦高铁全长277.42公里,是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
6年多来,铁路建设者们坚持“一桥一策”,成功破解了一系列技术难题,建成我国又一条智能高铁,为智慧型交通建设注入新的动力。
一桥一策,创造高铁跨海过桥新速度
福厦高铁横跨湄洲湾、泉州湾与安海湾,穿越乌龙江、九龙江等大江大河,桥梁结构多样复杂,设计难度很大、施工挑战颇多。为此,福厦高铁的设计、建设单位大力开展新工艺、新技术的专项研究和运用。
泉州湾位于沿海高风速带,全年6级及以上风力天数达91天。为确保泉州湾跨海大桥在大风中稳固、使高铁列车保持高速运行的连续性,建设者们对桥梁主塔的主梁采用流线箱形结构,并附加导流板、减震栏杆、拉索电涡流阻尼器等有效气动措施,减少了复杂环境下的风致震动。
在跨海大桥上行车,为确保安全,通常需要减速慢行,但福厦高铁却实现了“跨海过桥不减速”。
在泉州湾跨海大桥上,有砟轨道也可以跑出无砟轨道的速度。传统有砟轨道最高运营时速为250公里,而泉州湾跨海大桥首次采用聚氨酯固化道床结构“固定”道砟,使得高铁列车在强风环境下也能以350公里时速通过大桥。
为确保在创造速度奇迹的同时,保证高铁列车运行安全,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福厦高铁桥梁健康监测系统设计负责人梁金宝介绍,“桥轨一体化”实时监测管理平台已开始运行。该系统运用视频、数据语言、卫星摄影等技术,具有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能快速诊断整个桥轨结构状态,实现关键指标实时监测,定期生成日报、月报和季报,助力更精准、更快速地研判桥梁、线路的安全状态。
步步精心,打造智慧节能型站房
桥隧建设创造奇迹,站房建设也可圈可点。
新建厦门北站换乘中心的屋面,安装了目前全国高铁站房面积最大的天气感应式智能天窗。“面积1400平方米,相当于3个标准篮球场大小,全部打开只需要40秒。”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厦门北站项目总工程师潘峰潭介绍道。
通过分布在四周的风雨感应器,天窗无需人工干预,可根据实时监测的光照、降雨、风力等环境数据自动开合玻璃及窗帘,为旅客带来舒适的乘车体验。智能天窗每年可减少14.13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换乘中心地下负10米集散空间环境封闭。为把自然光照引到此处,厦门北站在国内首次全面运用智能光纤系统,通过屋面安装的82套采光机,精准追踪太阳方位采集阳光,利用特种光纤输送至地下空间,替代灯具照明。光纤照明覆盖面积达7000平方米,采集一次能源利用率高达80%,全年节约70多万度电,相当于减少565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厦门北站2万多平方米的候车大厅,在短短15分钟内可实现快速制冷,上千个灯具可分组控制实现场景化照明。智能光纤系统还能代替人工巡检,自动分析和研判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自动调节参数,让所有设备始终处于最优能耗状态。据悉,该系统每年可节省约100万度电,相当于减排960吨二氧化碳。
此外,福厦高铁全线各车站均建有铁路旅客服务与生产管控平台,将无数个独立系统的数据深度集成、共享,通过三维立体图像方式,在客运综合指挥中心大屏上展示,确保旅客购票、进站、安检、出站更加顺畅。
一站一景,建设生态景观画廊
福厦高铁经过的福建省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沿线分布有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饮用水源保护区,还涉及居民住宅、学校、医院等。
“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考量,贯穿了设计全过程。”据铁四院设计负责人罗俊文介绍,在选线过程中,他们全面调查了沿线植被、浮游植物类型,以及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浮游动物等,通过绕避森林公园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措施,实现生态环保效益最大化,把福厦高铁打造成一条生态景观画廊。
特别是全线7座新建站房,成为镶嵌在八闽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
福州南站的设计理念是“榕荫聚福、丝路方舟”,以“古厝叠浪”为主要元素,融合传统与现代,兼具实用与美感;泉州东站尽显“百舸争流千帆竞,海丝之路泉州门”城市风貌;厦门北站波浪形的屋面、气势冲天的龙舟式燕尾脊等,宛若“海上鹭岛花园”……
自2017年9月开工以来,建设者们按照“精品工程、智能福厦”的目标要求,日夜兼程,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过招,不忘初心、秉承匠心,终于将我国首条设计时速350公里的跨海高铁建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