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近日广州白云站建设现场。王天水 摄
11座城市、5.6万平方公里、8000多万人口、2022年经济总量超13万亿元人民币……
粤港澳大湾区,地球夜景卫星图上,灯光分外璀璨的地方,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地方考察来到广东,明确指出,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领航定向、行稳致远。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
铁路部门牢记总书记嘱托,心怀“国之大者”,提高政治站位,主动担当尽责,以扎扎实实的行动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南海之滨,拔节生长的广州白云站,是铁路人栽种在中国第一湾的钢结构“木棉花”。
和着大湾区强劲的发展脉动,广州白云站在这片丰饶沃土上迎风“绽放”。
一幅彪炳史册的煌煌盛景中,铁路部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落地生花。
畅通血脉,“轨道上的大湾区”加速驶来
盛夏岭南,满目苍翠;云山珠水,风劲潮涌。
广州白云区南部的新建广州白云站施工工地,吊塔林立、机器轰鸣;5000多名建设者、300多台机械设备,昼夜不停、紧张作业。
不时,飞机从上空掠过,在蓝天映衬下,与广州白云站建设工地的繁忙景象交相辉映。
广州白云站所在的白云区,地处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是广州市面积较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
广州白云站向北约20公里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枢纽机场——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向南5公里是广州站,向东2公里是白云新城。
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着广州白云站的不凡。
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站房建设指挥部白云站主管工程师高峰介绍,广州白云站2020年10月正式启动建设,预计今年底具备开通运营条件。
建成后,京广铁路、京广高铁、广湛高铁等线路在此交会,广州白云站将承接办理既有广州站、广州东站的普速车,肩负疏解绝大部分普速客运功能,兼顾部分高铁和珠三角城际客流。
“高铁”成为出行热词的今天,为何在广州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打造一座以普速客运为主的车站?
打开广州铁路枢纽规划图,广州白云站与广州站、广州东站,以“羊城第一秀”白云山为中心,呈三足鼎立之势。
作为广州铁路枢纽规划“五主三辅”客站中的主要客站之一,广州白云站的建成投用,是广州站和广州东站未来更新改造成高铁站的前置条件。后期广州站、广州东站改造完成,将为广州市的高铁进市区腾出空间和能力,有效破解广州铁路枢纽运能瓶颈。
“广州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广州白云站赋能广州铁路运输的成效,将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内联外通注入强劲动能。”高峰自豪地说。
湾区融通,交通先行。
俯瞰粤港澳三地,铁路部门积极推进现代化铁路基础设施建设,以联网、补网、强链为重点,突出补短板、强弱项、重配套,不断提升区域铁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
先是香港加入全国高铁“朋友圈”,再是广深港高铁跨境高铁列车全面恢复开行,到如今广汕高铁正式启动联调联试,南珠(中)城际项目顺利开工……动作频频,捷报连连,覆盖11个城市、辐射内陆腹地的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血脉畅通,城市才能健康地发展。
截至2022年底,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运营里程约2300公里、其中高铁里程约900公里,在建里程约600公里(不含城际),“1小时生活圈”基础设施建设日渐完备,为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提供了更多可能。
盛世花开,铁路现代化建设步履铿锵
6月12日,时间已近傍晚,气温仍高达35摄氏度。
广州白云站站房施工现场,热浪滚滚、焊花飞溅。
地面,头戴安全帽、身穿黄马甲的工人们,一遍遍涂刷红色防水涂料;
高空,巨型屋盖裸露着密集交错的钢结构材质,一簇簇钢架向外悬挑出花瓣曲线;高架层、站台层、出站层……手推车和水泥罐车往来穿梭运送物料。
“广州白云站建筑总面积约45.3万平方米,今年是该项目最后一年工期。”广州白云站站房承建单位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白云站项目总工程师李志强介绍。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首个在建的、按现代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建设理念打造的特大型枢纽工程,广州白云站以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客运枢纽为目标,糅合大量先进设计理念和建筑科技。
外观上,广州白云站取“盛世花开”的意蕴,通过104榀花瓣状格构式变径斜柱构成木棉花造型。
作为广州市市花,木棉花在岭南大地被赋予英雄形象和奋勇领先的象征意义,又称“英雄花”。
广州白云站以“英雄花”的造型面世,既表现出坚定的文化自信,又表露出依托湾区前沿热土,争创一流、勇攀高峰,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信心和决心。
现场可以看到,木棉花“花瓣”异形钢结构体量大、节点多、悬挑远。为此,广州白云站在建设中大胆应用多种新材料、新工艺,并首次试用“无轨道全位置爬行焊接机器人”进行焊接作业,以保证异形钢结构“瓣瓣相同”。
李志强介绍,广州白云站站房共有11.8万吨钢结构、10万余根零构件,通过“BIM+物联网+移动+云网端”的理念和技术,全部实现精细化管理。“每一个钢构件都有编号,每一条焊缝都要开具检测报告,并拍照留存,这是智慧站房的基础,将来运维的时候非常清晰。”
广州白云站施工现场,看不到传统建筑工地密密麻麻的脚手架,工人们搭载着移动式曲臂车,自由穿行、直升26米实现高空作业,便捷环保。
在广州白云站这朵“木棉花”内,更多智慧、绿色、经济的新技术新工艺孕育其中。
木棉花开,灿若云霞、炽如烈火。
在这一片中国改革开放得风气之先的土地上,广州白云站是全国首个铁路正上方上盖开发的站房、全国首个大规模运用机器人进行施工的铁路工程项目、全国首个采用槽型装配式钢箱梁与无胡子筋支撑预制叠合板组合结构的建筑工地……
一项项工程亮点精彩呈现,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和汗水,也彰显着铁路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和成效。
一个个项目节点如期推进,聚火成炬、集光成芒,共同点亮这座“湾区重器”。
6月19日,广州白云站站房主体结构全面封顶。一朵盛大的钢结构“英雄花”,傲然屹立于南海之滨。
顾洪宽是中铁建工集团白云站项目部钢结构班组的班长,这是他来到广州白云站的第三个年头。此前,他还参建了北京丰台站。从北到南,看到祖国大地上又一座大型枢纽拔地而起,他表示:“内心很激动,感觉一切的辛苦都值得。”
征途漫漫,目前,建设者已投入到广州白云站的装饰装修之中。据了解,车站装饰装修方案历时两年半,先后调整优化上百次。未来,这里将打造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型城市地标。
站城融合,“高品质出行体验”不断提升
在中铁建工集团白云站项目部,一进门就能看到4株挺拔俊逸的木棉树,是项目开工初期建设人员亲手移栽而来。每年三四月份,这里花开如红云朵朵,蔚为壮观。
一旁,广州白云站模型展厅内,形象立体的沙盘模型,直观地展现着广州白云站及周边枢纽片区建成后的“盛景”。这是建设人员栽植的另一朵“木棉花”。
从模型上可以看到,广州白云站站型结构为线正上式,站场规模11台24线;站房主体,内里设计精巧、外观气势恢宏;站房周边,高楼林立、布局周密……一派站城融合、交通综合、功能复合、生态结合、智能统合的现代化新气象扑面而来。
工作人员介绍,广州白云站建成后,预计年旅客发送量达到3400万人次,为群众出行提供普速、高铁、城际客车等多种选择,并因地处城区,群众出行更加高效便捷。
向下俯瞰,广州白云站呈现方、圆、方的关系布局,外方为城、内方为站,方圆之间有一南一北两个广场。
值得一提的是,这并不是普通的广场。平时,它们作为舒适宜人的休闲场所。春运时,两个广场上方将伸出大型顶棚,变身容纳大量旅客临时停留并可直接进站的“扩展候车室”,旅客容量可以增大3倍。
“我们称之为‘会呼吸的广场’,可以有效破解特定节点下的人流疏解难题。”广州局集团公司站房建设指挥部工程三部部长聂楠介绍。
事实上,广州白云站不仅仅是一座车站,更是一座全新TOD大型综合交通枢纽。
站房的地下两层,设近期2条和远期4条共6条地铁线,配套有游客中心、长途客运中心、旅游大巴站场和城市公交站场。
旅客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到达车站后,通过衔接平台,不到2分钟即可进站候车,步行距离不到100米,真正实现平层对接、无缝换乘。
在建设立体化综合交通网络上下功夫,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上下功夫……新时代交通枢纽的崭新画卷,在广州白云站走向实景。
西北、西南、东南、东北,广州白云站的四角片区施工正忙,4栋上盖塔楼加速成型。在满眼盈绿的南粤大地,它们犹如广州白云站伸展出的枝丫,催生新的希望和想象。
据介绍,这里今后会引入办公、商业、酒店等业态,与广州白云站同步开通运营,满足旅客群体各式各样消费需求,进一步提升旅客出行途中的舒适度、满意度。
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
未来的广州白云站,地下是轨道交通,地上是繁华都市。
一个朝气蓬勃的新时代铁路客站,阔步朝前,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更为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湾区城市助力添彩。
风从海上来,潮涌大湾区。
2017年至2023年,时光的指针不停向前拨动,新时代的如椽巨笔续写着南海的传奇。
热潮澎湃、气象万千,铁路部门以加速度的姿态走在前列,为世界一流湾区的建设打造坚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
——近期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远期到203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
“轨道上的大湾区”轰隆隆驶来,粤港澳11城串珠成链、握指成拳,向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目标,高歌猛进。
南海之滨,浪重重,势如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