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大运河

发布时间:2023-05-04 【字体:

远眺镇江金山。 徐渭明 摄
  如果说长城是凝固的历史,那么大运河便是流动的文化。大运河留给我们的,是巨型文化遗产。
  4月初,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组织了“行走大江大河 抒写水韵书香”百名文化记者江苏行采访活动,我有幸作为采风团成员全程参与。回京之后,脑海中时常闪现种种片段——河道上通过的千吨货船,“汪汪队长”趴在船头平静地对视游人好奇的目光;路边怒放的石楠花竭力散发某种奇特的气味;河下古镇的中年夫妻守在家门口,丈夫摆着摊,妻子不紧不慢地炸着馓子……这些细节将慢慢沉淀、消融于记忆,而随之凸显的,是大运河沿岸几座城市的魅力身影。犹如时间向着傍晚游走,夜深入梦,几颗明珠焕发璀璨夺目的光芒。
  镇江:从“金山夜戏”开篇
  明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中秋后一日,著名作家张岱从老家浙江山阴(今绍兴)出发,假道镇江前往山东兖州为其父祝寿。二更时分,到了金山寺,四野阒然。张岱是性情中人,突然来了兴致,挥手将随同的仆人召集到寺院大殿中,张灯结彩唱起了大戏,戏的内容,是“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半夜突然闹出这么大动静,全寺的人都跑来围观,一面打着哈欠,一面揉着眼睛。这个从天而降的戏班子究竟是何来路,没一个人敢问。唱罢,天蒙蒙亮。一行人乘船离去。“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张岱文笔好,讲故事极生动。原文中“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天为白”的描写,将“漂浮”在长江上的金山寺描绘得美轮美奂。文中“韩蕲王”即南宋抗金名将韩世忠,古戏曲中,有韩世忠夜访镇江金山龙游寺、借机侦访敌情的片段。张岱夜访金山寺,即兴上演了这么一出应景的戏。看戏的人,不得不怀疑自己是在做梦。
  第一次读《陶庵梦忆》,我就记住了这篇《金山夜戏》,被张岱的闹剧逗乐了,长久回味着“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的意境。这一次,到了现场才知道,金山寺早就不在水上了。
  金山寺位于镇江。长江与运河在这里交汇。镇江多山,但以“京口三山”——北固山、金山和焦山最为有名。金山原是长江中的一座岛屿,被誉为“江心一朵美芙蓉”,后来由于长江主泓北移,金山逐渐与南岸相连,最后全部上岸。
  金山很美。金山寺依山就势,大门西开,正对江流,各色建筑散布其上。这里的每一座古迹、每一泓清泉、每一方碑碣,都有一个神话传说、一段历史掌故。岳飞金山访道月、梁红玉亲擂战鼓破金兵、白娘子水漫金山寺……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都曾造访金山。
  在镇江,虽然没能像张岱那样夜访金山寺,却感受了夜游西津渡的乐趣。从三国时期开始,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长江渡口。西津渡古街兴建于六朝时期,全长约1000米,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傍晚,青石板路上深深的车辙依稀可见,诉说这千年古渡往昔的繁华。待华灯初上,各色现代商铺灯火斑斓,青砖、灯笼、传统手工制品,自由穿插的古典元素,令人穿越于唐宋元明清,恍惚间不辨今夕何夕。
  扬州:梦境重叠于平山堂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1200多年前的农历三月,李白与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依依惜别。春光明媚,春风缱绻,望着孟浩然乘坐的船帆渐渐消失在长江中,李白无尽怅惘,思绪也追随他到了琼花盛开的扬州。
  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的盛夏,时任扬州知府的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经常在平山堂宴饮宾客。位于扬州蜀冈大明寺内的平山堂,清幽古朴。凭栏远眺,长江对岸风光依稀可见,江南诸山含青吐翠,似乎向着堂前拱手作揖。欧阳修实在太喜欢这个地方了,常常在这里搞文化沙龙,高朋满座,诗酒唱和。
  欧阳修发明了一种有趣而文雅的游戏。清晨,他派人到邵伯湖采来荷花千余朵,放置水盆中。行酒的时候,令侍女取来一朵荷花传给宾客,每传一人,便摘掉一片花瓣,摘掉最后一片花瓣的宾客,则被罚酒。众人玩得兴致勃勃,每每夜深,才意犹未尽地离去。如此,“坐花载月”的风流传为美谈。
  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由徐州知湖州,经过扬州时,太守鲜于侁在平山堂设宴招待。苏轼曾在欧阳修门下受教16年,彼时,恩师已故去7年。酒酣之际,苏轼无尽感怀,写下《西江月·平山堂》:“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风流宛在,是欧阳修的梦;深刻透彻,是苏轼的梦。两种梦境重叠在平山堂。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无数美好的诗词、典故,诞生于扬州。沿着扬州文化的繁盛向前追溯,源头,是运河。
  扬州是与运河同龄的城市。1800公里长的京杭大运河第一锹,是在扬州开挖的。随着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与旧河道的疏浚,处在南北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扬州成为交通枢纽。漕运的发展、盐业的兴盛全面带动扬州的商业、手工业发展。
  扬州没有忘记大运河的“恩典”。如今,在扬州运河三湾风景区,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造型惊艳,馆藏丰富,以高科技体验的方式,讲述运河传奇,续写着运河辉煌。
  淮安:追溯汉大赋的源头
  沿着时光轴回到汉代,淮阴的辞赋家枚乘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他以极美的文采,讲述了楚太子有病,而主人公“吴客”前去探望的故事。经吴客观察,太子的病,病因在于贪欲过度、享乐无时,不是一般的用药和针灸可以治愈的,只能“以要言妙道说而去也”。于是吴客当场发挥,以美妙的言辞,描述了音乐、饮食、乘车、游宴、田猎、观涛等事的乐趣,一步步诱导太子改变生活方式,最后规劝太子要学习探讨“要言妙道”,即用道德调理自身。只见太子先是“阳气见于眉宇之间”,眼神中慢慢有了神采,最后“霍然病已”,竟然痊愈了。
  治病不用一汤一药,全靠着“吴客”的口才,堪称神奇。诚然,吴客的口才,即是作者枚乘的文才。
  在这篇标志着汉大赋体制正式形成的《七发》中,枚乘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连写七件事,形成赋中的“七体”。比如在“观涛”一节中,他描述曲江潮的气势“鸟不及飞,鱼不及回,兽不及走。纷纷翼翼,波涌云乱,荡取南山,背击北岸。覆亏丘陵,平夷西畔……”层层递进,仿佛将人带到澎湃的潮水前。那气壮山河的威力和现场感,就连见过世面的楚太子都为之惊叹不已。病魔听了,闻风丧胆。最后一句,是我的想象。
  再将时间切回2023年4月10日。我们到达位于淮安市马头镇枚乘书苑的时间,已是晚上7点多。这里远离闹市区。借着点点路灯,我们一行人等走进这个幽静的院落。书苑分上下两个院落,高低错落,虽然规模并不宏大,却是典型的园林式建筑风格,古朴典雅。院落中的古银杏,已是820岁高龄。我抬头仰望它的时候,也顺便仰望到了深邃的星空。一棵古树,一片夜空,将我的思绪引向浩渺的宇宙。时空啊,真是个神秘的东西,我们离枚乘生活的时代,已经过去了2000多年,而此刻,我们这群来自天南海北“握笔杆子的人”,却以这样的方式与他相识了。
  这一番感慨与深思,是“夜游”的馈赠。这里太静了。也仿佛只有在宁静的夜晚,我们才会将思想从那些纷杂的、吸引人眼球的事物中收回,去凝视自己内心。联想到王子猷雪夜访戴、苏轼承天寺夜游遇张怀民,觉得这夜游枚乘书苑的经历,如梦似幻,定将被我永久珍藏于心底某个柔软的角落。
  用餐之后,已接近晚上10点,我们继续按行程乘船夜游淮安。彼时,散步游玩的人群已经散去,里运河、清江浦归于宁静。两岸灯火璀璨,坐在船上,像是穿行于画廊中。美丽温婉的女导游将淮安的运河故事娓娓道来,我们一面迷醉于眼前的夜景,一面在脑海中展开“南船北马会淮安、满市霓虹夜未阑”的历史画卷,此情此景,恍兮惚兮,如水月镜花……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