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抬机具时要小心脚下,抓牢安全绳,相互扶好拿稳……”1月9日7时许,黑龙江省抚远市寒葱沟镇最低气温已经降至零下27摄氏度,在小镇尽头的寒葱沟站内铁道线上,一位睫毛挂满冰霜的年轻小伙儿一边提示着身边的同事,一边带领着大家把上百斤重的养路机械缓缓抬到钢轨上。
他叫苗韦亭,29岁,是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佳木斯工务段前进镇线路车间抚远工区的“90后”工长。他所在班组主要负责前抚铁路109.496公里线路设备的养护维修工作。
“寒葱沟站,是前抚铁路上的一个四等站。车站所在的寒葱沟镇人口只有5858人,但每年通过这个小站运出粮食达27万吨,够135万人吃上一年。”苗韦亭说,“这条铁路线是一条粮食运输通道,更是‘东极之城’抚远市沿线10万多居民出行的交通线。”
苗韦亭是家中独子,家境殷实,大学毕业后原本有能力在大城市里找一份更轻松的工作,但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回到东北建设家乡。
前抚铁路夏天蚊虫肆虐,冬天寒风刺骨,一年有近7个月是冬季。恶劣的自然条件让线路钢轨受热胀冷缩等因素影响变化频繁,维修整治任务十分繁重。
“今天的作业计划是对寒葱沟站下行60多公里线路进行重点养护,中间还要转移作业位置,我们一天来回大概要跑200多公里,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天还没亮,苗韦亭就带领着同事坐车前往作业区。他一边说着作业计划,一边叮嘱安全注意事项。
到达第一个作业区后,苗韦亭背着安全绳,和同事们拖着上百斤重的养路机械,顶着六七级的狂风,爬上几米高的路基,开始进行作业。
不时刮过的寒风让大家的话一出口就被吹散了。“有时候距离远,听不到同事在说什么。为解决这个问题,小苗哥就发明了手语提示。”青工张忠伟说,“双手掐腰就是钢轨的1/2处,比个爱心就是钢轨的1/4处。每当刮大风,打手势就成了我们默契的交流方式。”
“小苗是2015年分配到我们车间的高才生,工作认真,表现优秀。7年的磨炼已经让小苗褪去了青涩与稚嫩,蜕变成了工区的‘壮苗’。”谈起苗韦亭,车间主任邵彬总会不由自主夸上几句。
接近17时,寒葱沟镇已夜色如墨,苗韦亭和同事们结束了当天的作业。
“我家就在这条铁路线旁,我就在这里长大。”在他眼里,保护好这条铁路,就是为家乡作贡献,“去年我们‘北大仓’粮食又获得大丰收,我要把这条运粮路维护好,让全国老百姓都能吃到我们黑土地的优质大米!”苗韦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