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出全链条创收加速度

——关于西安局集团公司做强实体实业推动转型发展的调查

发布时间:2023-01-11 【字体:

  怎样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提升经营质量?地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做强实体实业、推动转型发展”,坚持主辅联动、双轮驱动,形成低成本开发增值、全链条增收创效的新格局。2022年,西安局集团公司在经营开发创收实践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答卷。
  构建经营新格局
  2022年12月21日一大早,在陕西国铁工业开发有限公司所属的陕西国铁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各岗位职工早早就忙碌起来。他们正抓紧完成15组起重工作装置、6组收轨工作装置的生产任务,赶在时间节点前将货物发给南宁、成都、昆明等地的大客户。
  陕西国铁工业开发有限公司是西安局集团公司直属的非运输企业。该公司2022年经营收入6.9亿元,实现利润7500万元,同比增长36%;生产的工务工作装置销往18个铁路局集团公司及各工程局,全路市场占有率第一。
  有实体才有实业,有实力才有未来。该公司以全面推动工业转型升级为抓手,围绕“国铁工业”品牌培育,在建实体、做实业、强实力上持续用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基础能力,形成以装备、制造、维修、维保、建设五大类产品为支柱的工业制造体系,成为全路首家具有货车维修资质的非运输企业,承接全路车务站段装卸设备维保业务,实现工业板块的加速蜕变、华丽转身。
  非运输企业是完成盈亏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西安局集团公司着眼效益最大化,全面整合铁路资产,科学优化配置,实现资产资源大联动,推动多元经营增收创效。他们改造工业制造维修板块加工基地,整合同类业务、归集零散能力,建成装备制造、修旧利废、混凝土制品、砂石骨料等七大工业、两大石料产业基地。
  为有力推动主业与辅业协同发展,西安局集团公司将陕西国铁工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缓冲器、闸调器等大修业务嵌入西安东车辆段流水线,实现主辅业人员、技术、厂房、设备的共享共用;组织研发车体底部自动清洗系统、机车转向架构架智能喷涂系统,自主设计、制作托盘、托架等40多种非标工装,满足管内各站段定制化的个性需求。
  打开经营新空间
  2022年,在非运输企业与运输单位双轮驱动下,西安局集团公司完成货物发送量3.4亿吨、同比增长26.8%;单日装车突破1.8万辆,卸车突破9000辆;分界口交接车7次、编组站办理车32次创造历史新高。
  坚持货场变市场、变加工基地、变合作平台的思路,西安局集团公司积极促进物流板块与运输系统无缝衔接,打通装卸效率梗阻。他们建成煤炭、砂石骨料等9个储运基地;与中国林场集团有限公司、中远海运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在西安国际港建成丝路、铁海、木材等5个集线位、仓储、加工、配送于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园,用合理的分区、顺畅的流线、完备的功能、开放的格局,变匹配需求为拉动需求。
  为促进物流板块运贸业务,西安局集团公司所属的陕西国铁物流有限责任公司在煤炭、焦炭、钢材、石油化工等领域打造专业高效的物流经营团队,搭建“铁e达”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参股15家合资公司,设置25个综合物流园(集运站),在陇海、包西、襄渝等多条铁路沿线地区设立经营网点。2022年,该公司自备车装车突破5.5万车,同比多装1.8万余车,创历史新高。
  此外,西安局集团公司还发挥工程咨询、施工、监理等行业优势,拓展EPC工程总承包业务,开展铁路专用线代建代管业务,不断提高非运输业务市场竞争力。他们承接线路巡防、安保业务,外拓重庆、河南监理市场;优化站车商业布局,推进二次深度开发,整合8类站车商旅产品,接入9项机场专属服务,打造主题旅游列车品牌,提高广告自营能力。
  培育经营新动能
  为持续提升铁路科技自立自强能力,西安局集团公司以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为牵引,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西安局集团公司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开展机器人自动喷漆、智能料库、5G列车超视距、安全技防设备等项目研发和营销推介,增加路内市场份额。他们取得铁路闸瓦、铁路特级道砟CRCC认证等各类资质118项,以及道岔吊装工作装置、收轨工作装置、地铁接触网作业车等国家专利71项;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等院校、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成立合资公司,拓展动车组配件三级修、铁路环保节能产品等经营领域,持续提升整体竞争力。
  围绕国家“双碳”战略,西安局集团公司以打造交通新能源研发及推广平台、推动低碳交通产业发展为目标,在已建成西安机车检修段、西安东车辆段2个分布式光伏项目的基础上,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光伏产品应用、绿电智慧服务体系等领域的研发,着力打造铁路新能源示范工程,助力节能减排,实现绿色产业新突破。同时,西安局集团公司通过土地置换、股权转让、合作开发,激活盘活闲置房屋,推动土地综合开发项目落地见效。
  此外,西安局集团公司积极开展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利用一体化经营模式,建立健全资产价值再造创效新机制;把便民利民惠民服务项目交由非运输企业统筹开发管理,建成延安北、白水江等13个职工公寓,使用闲置场地经营食品加工厂,开办仓储超市和停车场,将经营利润转化为改善民生的实际投入,不断为职工幸福加码、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助力。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