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煤炭大列行驶在唐包线上。任卫云 摄
接近冬至时节,朔风凛冽。在呼和浩特市的南郊,十多条铁路交错纵横,几十米高的铁路大桥上煤炭万吨大列上下交错、车轮滚滚,汇集到内蒙古煤炭“出区达海”的重要枢纽站之一——呼和浩特南站,然后换挂机车或组列,一路向东驶往曹妃甸港。在内蒙古煤炭外运“火车头”的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集中强大运力资源的发电供暖用煤运输保供专项行动正如火如荼展开。
日前,在内蒙古煤炭外运“火车头”的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集中强大运力资源的发电供暖用煤运输保供专项行动正如火如荼展开。
民有所需,铁路有所应。今年10月份以来,随着全国气温大范围下降,加之我国北方今冬首场大范围强降雪的影响,全国各地用电、用煤量猛增,满足全国各地电煤需求成为草原铁路的首要责任。截至12月15日,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今年已累计发运电煤1.47亿吨,全力保证了内蒙古煤炭的“出区达海”。
作为国家重要能源大区,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全力推动释放煤矿产能1.38亿吨。进入9月份,全区煤炭产量显著增加,日均产量超过280万吨,10月份以来稳定在300万吨以上,进入12月份,出区煤炭对铁路运输需求更是不断攀升。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紧盯煤炭“产需两端”的实时情况,及时关注港口煤炭市场动向以及近期电厂日耗、库存变化,紧盯重点客户的煤源和合同履约兑现情况,围绕近期连续煤炭日装车突破7000车、其中电煤达5000多车的保供任务,充分释放唐包、包西、呼鄂、集通等铁路运输能力,围绕到港和东北地区电煤保供重点,与60多家企业对接,不断满足内蒙古煤炭外运需求。
呼和浩特南站是内蒙古煤炭“出区达海”重要枢纽站之一,也是“万吨大列”的必经之地。呼和浩特南站站场面积约为45万平方米,有21条股道。自从煤炭保供任务增加以来,呼和浩特南站的接发车数量明显上升,从8月份日均发送量28万吨到10月份上升至35万吨,增幅达25%,每天接发货车200多趟。
唐包铁路是我国4条煤炭重载运输通道之一,依托唐包铁路,蒙西地区的优质煤炭资源一路向东到达渤海之滨的曹妃甸港,在曹妃甸港装船,一路南下运往南方各大电厂,为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
作为全路货运大局,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不断优化重点煤运通道能力,在力保唐包线C80型车日均到港大列达到32列的基础上,积极协调调度所,加快C80型车周转,全力保障到港发运。用足打满唐包、包西、集通等煤运通道运输能力,强化分界口车流调整和机列衔接,提高运输效率。坚持“主备互补”的车流组织策略,均衡路网能力运用,根据日常实际车流变化实施迂回运输方案,减少车流积压。
为保证唐包线动力充足,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机务部门根据运输组织需求,自11月10日起,将包西机务段配属的10台和谐D1型机车调整配属至集宁机务段,唐包线万吨列车机车日均供车达到170台85组,有效确保了唐包线动力充足。
上下一盘棋,畅通蒙煤外运通道。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成立电煤保供领导小组通盘指挥调度,确保电煤运输组织有序。他们自上而下建立健全两级保供机制,分别与自治区和相应盟市有关部门建立日沟通机制,及时掌握煤炭产能情况和外运需求,全局集团公司重点煤炭装车基地紧盯电煤装车日常兑现情况,调度指挥部门按项目制管理,及时准确掌握下游电厂的供存耗情况和重点电煤运输需求,做好电煤装车兑现情况的盯控写实。货运部门按照点对点要求,积极沟通对接重点企业,研究制订卸车方案和应急预案,遇有集中到达和卸车困难及时通报地方政府和企业,争取支持,共同做好卸车组织保障工作。加强防冻车工作源头控制,提高防冻液制液和喷洒量标准,杜绝冻车问题发生,装车站强化防冻车工作,重点放行途中电煤列车,卸车站协调企业启用解冻设备,提前做好解冻准备,减少冻车影响,提高卸车效率。
多部门协调联动,确保电煤运输高效。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调度指挥部门采取优先批车、优先配空、优先装车、优先放行、优先卸车措施,采取优先下达运输计划、配车到位、保证货装等措施,加大对重点车站、港口运输的组织力度,全力满足重点地区车站煤炭装车需求,统筹做好施工组织和运输工作,减少施工对行车的影响。工务系统全力打牢设施设备基础,组织对重点煤运通道线路进行全线检查,加快整修和补强,确保线路运输安全和畅通。机辆系统加强机车、车辆整备和检修,确保车况良好,配齐配足机车机班。科信系统加强协调,加快推进煤炭发到企业铁路专用线建设,抓紧做好已建成专用线的各项开通准备工作,确保尽早投入运营,打通煤炭运输“最后一公里”。
阴山之巅,银装素裹。依山而行的煤炭“巨龙”,日夜兼程。草原铁路依托草原上一条条纵横交错的绿色能源通道,将“温暖”源源不断送达全国18个省区市。为确保今冬明春铁路电煤保供运输任务顺利完成,呼和浩特局集团公司干部职工勠力同心,坚决打赢保供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