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五年,“绿”动沙海护铁龙

发布时间:2023-06-29 【字体:

图为6月13日,一列货物列车行驶在沙坡头绿色长廊中。王 强 摄
  “三北”广袤大地上,中国治沙人走出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中国特色防沙治沙道路,涌现出一批因地制宜、科学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沙坡头模式便是其中之一。
  初夏时节,晴空万里,登上中国第一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707公里处高耸的瞭望塔,眼前景象震撼人心:沙漠、绿洲、黄河同框,一片片纵横交错的麦草方格如同巨网“锁”住浩瀚沙漠,一条条林带随沙丘连绵起伏,飞驰的列车在两侧“绿色长城”护卫中奔向远方……
  六十五载车轮滚滚,包兰铁路在百米高的腾格里沙漠畅通无阻,每天运行列车60对,迸发出旺盛活力。更令人欣喜的是,从2017年开始,从银川开出的中欧班列也奔驰在这条丝绸之路上,为国际交流交融创造新机遇。
  六十五载接续奋斗,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巨变,中卫工务段中卫固沙林场的铁路治沙人不仅在世界治沙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书写了“人类治沙史上的奇迹”,还在金色沙漠上画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浓绿碧彩”工笔画,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注脚。
  艰难求索,创造麦草方格绿色奇迹
  “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发出“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时代号召。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们倍感振奋、倍受鼓舞!”在占地14亩、建筑面积490平方米的全路党员教育示范基地——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卫工务段麦草方格党员教育基地展室,中卫工务段党委书记杨伟东难掩激动,“我们将牢记总书记嘱托,接续奋斗,久久为功,持续提升防沙治沙科技化水平,护航铁路运输安全,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建设美丽中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在他身后,展室墙上的红色大字熠熠生辉——“我们是曾经和正在书写中国治沙历史的人”。
  沙坡头治沙模式从包兰铁路开始。徜徉于展室内大量文字、影像、实物资料间,时光的表盘渐渐拨动——1958年8月1日,包兰铁路正式通车。庆祝的锣鼓声还未平息,治沙的号角已吹响。
  “治沙是个世界级难题。”中卫固沙林场高级工程师郜永贵讲道,那时,流动沙丘距离中卫市就几百米,风沙一起天昏地暗、沙石飞旋,包兰铁路在开通之初多次因积沙中断行车,“当时曾有国外专家预言,包兰铁路存活不过30年就会被沙漠淹没”。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全国首个专业性治沙林场——中卫固沙林场应运而生,担负起包兰铁路中卫段55公里两侧500米范围内沙害治理的使命。在中卫工务段工作近40年、现任线路车间党支部书记的陈广存至今对上道清沙的情景历历在目。20世纪80年代,他从南方到沙坡头工作,第一感觉就是“怎么这么荒凉、条件这么艰苦”。几根枕木当床,一觉醒来满头满脸的沙子;一有沙尘暴,甭管黑天白夜抄起铁锹就上线路。但场里老职工告诉他,这比线路刚开通时已好了很多,因为,他们有了缚住流沙的法宝——麦草方格。90年代,流沙上道的问题彻底得到解决,清沙队至此退出历史舞台。
  行走在铁路沿线,这样的草格子随处可见:枯黄的麦草一半被结实地轧进沙子、一半留在地面,风过麦草摇曳、风从缝隙穿过,沙子真的如同魔法一般被固定到方格内。然而,这神奇的“魔方”又是如何诞生的呢?
  “麦草方格治沙法是无数奋战在一线的治沙人长期摸索试验的结果。”从事治沙工作30多年的郜永贵娓娓道来,林场职工曾探索尝试了各种各样的治沙方法,但一场大风过后全都淹埋殆尽,效果微乎其微。1957年的一天,职工们闲暇之余把麦草扎成“中卫固沙林场”等字样轧进沙里。风暴过后,他们意外地发现平铺的沙障都被吹跑了,只有这些“字”还在。他们深受启发大胆创新,先后扎出三角形、菱形、圆形等各种沙障,并反复试验固沙效果,最终探索出固沙效果最好的“1×1米”规格麦草方格固沙法。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麦草方格的诞生,让人类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站在流沙面前。1977年联合国防治沙漠化会议上,中国代表被请上台介绍麦草方格固沙法,开启了“中国魔方”走向世界的征程。
  励精图治,升级“五带一体”铸就辉煌
  治沙路上荆棘密布,麦草方格只是一个开始,新的问题层出不穷。
  ——流沙固定住了,合适的固沙植物在哪里?眼前沙漠绿洲中随处可见的柠条、花棒、沙蒿、沙拐枣等植物,其实都经过“千挑万选”,离不开林场职工的“探险”。原场长张宗朗9次深入腾格里沙漠探险考察,带回来了十几种沙生植物种子和标本,培育出用于沙丘造林的大批苗木。然而,他自己却被烈日和风沙造成的眼疾无情折磨了几十年,几近失明。
  ——要想大规模种植高大乔木,水源从何而来?林场职工创新性地提出建立4级泵站,把黄河水引上100多米的沙山灌溉的方案。有了水,他们开始在沙山上种植杨树、槐树、樟子松、侧柏等高大乔木,极大提升了固沙效果。宜乔则乔,宜草则草,宜灌则灌,宜沙则沙,沙坡头自然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植物由25种增加到455种,许多绝迹的稀有动物又在这片大地神奇地“复活”。
  办法总比困难多。一代代中卫固沙林场治沙者接续奋斗、勇毅笃行,在麦草方格治沙法的基础上升级完善了由卵石防火带、灌溉造林带、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和封沙育草带组成的固阻结合、综合治理的“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沙坡头治沙模式正式形成,中卫固沙林场也翻开了极为光辉的一页。
  在麦草方格党员教育基地,奖杯、奖状、珍贵的历史照片将辉煌凝结成铁路治沙人永远的记忆:
  1988年,“包兰线沙坡头地段铁路治沙防护体系的建立”以其卓著的科技成果荣获中国科技界最高荣誉——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4年,当时的场长张克智从联合国副秘书长兼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女士手中,接过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500佳环境奖”。
  “作为人类环境的卫士,中卫固沙林场的成员们总是默默地为环境保护工作奋斗着,而且不图回报,他们的成绩举世公认。”固沙林场的党支部书记林庆功一个字一个字认真读着颁奖证书上的这句话,眼里闪着光,表情虔诚一如当年。“这是荣誉,更是责任与鞭策,我们不能吃老本,必须创新。”即将退休的他把青春献给了热爱的治沙事业,带领职工克服资金、人员等重重困难,不断开展技术革新,持续完善着“五带一体”治沙防护体系。
  栉风沐雨六十五载,铁路治沙人有的已故去,有的已老去,可建设绿色家园、守护铁路畅通的初心永远不老。
  薪火传承,铺就和谐共生希望之路
  可喜的是,新一代铁路治沙人已经成长起来,接过前辈守护沙漠铁路的接力棒,不断探索科学防沙固沙新途径、新方法,为铁路安全生产和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新贡献。
  在包兰铁路55公里范围内的线路两侧,中卫固沙林场工长刘福勤每天带着职工,或步行或乘车进行林区巡视,确保大牲畜不能进入绿化带内破坏植物,此外他们还承担了沿线防火的重任。“铁路治沙是个系统工程,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他说道。
  在包兰铁路麦草沙障与植物固沙结合治理区,对于沙漠化逆转的标志——沙结皮的探索有了新成果。他们在反复试验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利用黏土(绿洲耕作土)压沙快速制作人工沙结皮”的新技术,充分利用黏土遇水后快速产生结皮的特点,把固沙技术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成为继麦草方格后的固沙新途径。
  如今,在包兰铁路708公里到712公里区段,技术人员制作出7万多平方米的沙结皮。经过雨水滋润,这片沙结皮上已经长出了郁郁葱葱的植被。
  在一块块不同的实验田里、在沙海艰苦的工作环境中,中卫工务段新一代治沙团队成员持续攻关创新,对现有防沙阻沙工艺进行优化改进,并通过遥感监测、地质雷达探测等手段对包兰铁路沙坡头段风沙灾害防治机理进行探究,为同类沙害的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虽然在优化治沙方案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们从未停下过努力的脚步。”治沙“新星”康文岩是个“90后”,也是中卫工务段桥路科工程师。采集数据、观察沙生植物生长变化、解析风沙运动规律……参加工作9年来,他在这片沙漠中走了至少2000公里,记录笔记超过10万字,并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在沙坡头的科研项目团队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铁路重大科研成果。
  瀚海绿洲,生生不息。一代又一代铁路人就如同一格格相扣、一片片相连的麦草方格,坚韧顽强、团结拼搏,让绿色长城坚不可摧,守护钢铁巨龙安全畅通,也使“坚守、创造、团结、奉献”的“麦草方格”精神薪火相传。
  “‘麦草方格’精神源于中卫固沙林场,但已演变为我们全段的段魂,更成为鼓舞和激励兰州局集团公司广大干部职工赓续荣光、接续奋斗的精神力量。”杨伟东坚定地说。
  黄沙中、苍穹下,绿意在蔓延,精神在延续,新的历史正在书写!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