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至25日,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宣传部、扶贫办组织中央、省市主流媒体记者25人,深入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开展铁路扶贫调研采访活动。入秋的豫西伏牛山区微雨阵阵、凉意初显,记者们穿行于峻岭河川,用有温度的笔尖、镜头记录大山与铁路的难舍情缘。
栾川县是典型的深山区县,也是国铁集团定点扶贫县。“咱们这里虽然不通火车,但是‘铁’味十足。”9月22日,在正式采访首日的座谈会上,15名国铁集团派驻的扶贫干部悉数亮相,向记者团介绍了铁路实施的“高铁+扶贫”精准帮扶模式及在产业、党建、医疗、教育和集体经济等领域取得的帮扶成果,部分驻村扶贫干部还分享了自己与村民的暖心故事。这引起了记者们的好奇:“铁路小镇里的火车是真的吗”“村民们的民宿真的赚到钱了吗”……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们当日下午冒雨赶到新南村铁路小镇。只见在朦胧烟雨中,一辆蓝色涂装的电力机车、两辆普速列车车厢与大山融为一体。徽派风格的铁路人家民宿和信号机、列车轮对等铁路元素景观成了记者们眼中的“宠儿”,相机快门声不断。
“我以前在县里打工,一个月就挣1000元左右。在铁路驻村扶贫干部王延辉的鼓励下,我们家开始经营民宿……”在新南村铁路小镇的列车餐吧里,记者们围坐在村民乔玲身边,倾听她在铁路帮扶下脱贫致富的故事。
2018年,乔玲拿着铁路资助的3万元资金和11万元地方低息贷款,在全村率先改造自家的民房。随着铁路小镇的落成运营,乔玲开的民宿今年五一假期以来营业收入已达4万余元。在采访过程中,乔玲的笑声感染了现场的每一名记者。她的故事和新南村的美丽蜕变也相继登上人民网、新华社客户端、环球时报海外版等媒体平台和“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9月23日,秋雨初霁。记者团一早赶赴潭头镇,首先来到拨云岭村党群服务中心。敞亮的便民服务大厅、庄重的村史馆以及家风家训馆、清新文艺的拨云书吧让记者们流连忘返。
近年来,在国铁集团的帮扶下,拨云岭村探索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脱贫帮扶模式,在采访现场,曾经的贫困户毛永才向记者们讲述了自己在铁路驻村干部、当地党员的帮助下开展土鸡养殖、核桃种植从而脱贫致富的经历。
在国铁集团资助建设的潭头镇大王庙村民俗四合院外,当地村民办起了特色农产品展销会。“发展果园采摘项目每年能赚多少钱?”“您这水果卖多少钱一斤?”“今年家里的黄金菇产量怎么样?”看到栽培的火龙果、精致的菌菇工艺摆件、精心包装的杂粮粉,记者们的“问题匣子”也被打开了。除了标志性的古建筑外,大王庙村里手持画板、背倚古墙的写生学生也成为古村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准备打造能够同时接待300人的研学旅行基地。”在大王庙村1939研学基地,国铁集团派驻潭头镇大王庙村第一书记史俊兰向媒体记者团介绍基地的改扩建方案和带动村民就业脱贫的情况。在采访现场,史俊兰和铁路驻村干部们对职责信念的坚定让记者们深受触动。“铁路人敢想、敢干、敢拼,让小山村里的村民过上了富日子。”中国交通报记者张雅凌在采访后说道。
9月24日早晨,媒体记者团乘车抵达狮子庙镇中心小学,还未进学校,就听见操场上传来的欢声笑语。中国新闻社摄影记者贾天勇将相机镜头对准孩子们的笑脸,记录了一个个幸福的瞬间。狮子庙镇中心小学体育场由国铁集团负责升级改造,学校建有云计算机教室,为20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学生、62名留守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铁路部门在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有使命、有担当!”人民日报河南分社记者汪宏升向大家分享自己的采访感受。
结束了辗转数日的实地采访,在9月25日集中创作时,记者们互相交流了对铁路精准扶贫的感受。新华社新华网记者吴永玲说:“扶贫工作首先要找准发展思路,铁路结合栾川各村实际定制了精准的旅游、产业发展路线,使村民们看到了希望,也带动了村民思想观念转变。”
在采访期间,媒体记者团上云岭、下田地、入校园,对不少走访点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陶湾镇协心村百年老树下“感恩农家”的发展历程、白土镇马超营村柿子醋坊的酸甜清香、栾川县高铁无轨站的方便快捷以及栾川印象品牌旗舰店里琳琅满目的特色农副产品。所到之处,皆有墨香。截至9月28日,河南栾川县铁路扶贫调研采访活动在中央媒体、行业媒体、外宣媒体及“学习强国”学习平台推出原创报道42篇,持续向社会讲述铁路与栾川县的扶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