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局集团公司计划统计部发展规划科副科长 邓习斌
滇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安全质量部高级工程师 高 伟
普洱基础设施段琅勃拉邦维保管理中心主任 李武贵
滇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工程管理部高级工程师 吴 念
滇南铁路建设指挥部物资设备部工程师 何 忠
普洱车务段万象运营管理中心综合安质部副主任段敏(左)和万象运营管理中心筹备组职工宁强(右)
中老铁路玉磨工程线管理工作组组长 水成富
滇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协调部部长 梁周华
普洱基础设施段劳动人事科干部助理员 范振刚
元江双线特大桥
中老两国山水相邻,世代友好。2021年12月3日,一条深化睦邻友好、合作共赢的光明大道建成开通。
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头,把互联互通、促进发展的时代使命扛在肩上,在中老铁路建设路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动人故事。
善于交流协调的“沟通专家”
“再高的山,只要登上山顶,山就在你的脚下。”这是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滇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协调部部长梁周华的座右铭,也是他在中老铁路建设工作中的真实写照。
2018年4月,因工作需要,梁周华从昆明局集团公司工会调到滇南铁路建设指挥部。为做好沟通协调工作,梁周华每天随身携带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深入现场,认真核实村民提出的诉求,逐一确定解决方案,逐项细化处置措施。现场处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梁周华在实践中学习政策,在学习中积累经验。
在勐腊县大龙哈寺庙菩提树的迁移工作中,梁周华与社区、乡镇和林业人员先后4次到德高望重的长老家取经,到景洪总佛寺听取建议,最终决定不移栽300年的菩提树,在新建寺庙重新栽一棵碗口粗的菩提树来承载村民寄托,成为迁移工作的典范。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作为重点工程的中老铁路安定隧道没有停工,但炸药却面临停供难题。梁周华积极联系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争取政策支持,仅用3天时间就协调落实了炸药528吨。
“这些年来,因为工作,家里本属于我应承担的大事小事纷纷让路。作为铁路人,能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参与‘一带一路’、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的建设,我无怨无悔。”梁周华说。
携手护航开通的“逆行夫妻”
“口罩600只、酒精喷壶32个、办公桌7张……”2021年11月22日傍晚,在万象站西侧,昆明局集团公司赴老挝工作人员在万象站忙得不可开交,普洱车务段万象运营管理中心综合安质部副主任段敏认真清点着物资数量。段敏主要负责单位的后勤保障工作,而她的丈夫宁强则在400多公里外的磨丁站工作。为响应昆明局集团公司号召,夫妻俩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先后奔赴老挝。
7月中旬,宁强作为万象运营管理中心筹备组工作人员进驻老挝,而妻子段敏则暂时留在昆明,奋战在中老铁路磨万段建设的“大后方”。截至10月中旬,她克服万难帮助万象运营管理中心253名职工顺利抵达老挝。随后,她也奔赴异国他乡,投身中老铁路运营准备工作。
以前相隔千里难相见,到了老挝,夫妻俩因为各自忙碌仍然难得一见。有一次,普洱车务段万象运营管理中心副主任许刚打算安排段敏搭乘运送物资的便车,到磨丁站与丈夫团聚,段敏却委婉拒绝了:“万象运营管理中心才刚刚运转起来,还有大量工作需要完成,况且他也有自己的工作要忙。”
11月23日,宁强终于从磨丁来到万象与妻子小聚,他悄悄请厨房师傅煮了一碗长寿面,为即将过生日的段敏提前送上一份惊喜。段敏看到丈夫后不知所措,转头抹去了眼中的泪水。
奋力拓荒的“网络家长”
“五香鱼块、香辣毛肚、青椒肉片、紫菜鸡蛋汤。”2021年11月10日,普洱基础设施段琅勃拉邦维保管理中心主任李武贵在微信朋友圈晒出“三菜一汤”。这是他和同事们出境117天后,第一次吃上自己食堂的伙食。在他的努力下,原计划11月底才能入住的琅勃拉邦综合工区驻地宿舍,提前22天交付,职工们开心地搬进了新家。
7月14日,首批赴老挝参与中老铁路磨万段介入验收工作的72名琅勃拉邦维保管理中心干部职工在李武贵带领下出征。动态验收开始以后,大家工作更加繁忙,很多情况汇报都赶到凌晨。但无论多晚,李武贵总会在工作群里回复一句“大家辛苦了,快回去休息”。
同事们把他当作大家长一样依靠,却不知道他也有脆弱的时候。8月的一天,怀着二胎的妻子突发急性阑尾炎,李武贵只好打电话托朋友将妻子送进医院。次日凌晨3时,上小学的女儿因独自一人睡觉感到害怕,便给他打电话哭诉。千里之外的李武贵很心疼,只能憋着眼泪不停地安慰女儿:“有爸爸在,没事的……”
9月底,两位女职工陈坤熠和王玲丽开始验收普昆变电所设备。由于地处无人区,生活和交通条件非常艰苦,李武贵就每天都打电话询问她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及时协调施工单位尽最大努力保障她们的吃住条件。
从踏出国门的那一刻起,李武贵和同事把使命放在心中,把责任扛在肩上,齐心协力为高标准高质量建成中老铁路拼搏奋斗。
清廉节俭的“粮草官”
“很想参与铁路建设,亲身感受铁路建设的辛劳和荣光。”2016年5月,何忠怀着满腔的热情,毅然离开工作了近20年的岗位,来到昆明局集团公司滇南铁路建设指挥部,担任物资设备部工程师,投身到中老铁路建设的大军之中。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作为物资设备管理人员,我们就像后勤兵一样,要源源不断地为施工建设现场供应足够的‘粮草’,确保施工建设安全有序推进。”满头白发、身形瘦削的何忠眼神中透着坚毅、果敢和担当。
中老铁路是赓续中老友谊、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是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重大项目,其影响力和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原材料的质量直接关乎工程的建设质量。
何忠根据各施工单位推荐使用的粉煤灰和水泥候选生产厂家名单,组织监理和施工单位深入沿线实地调查、采集数据,结合铁路工程实际情况,逐一对11家水泥候选生产厂家进行考察评价,起草发布了《玉磨铁路水泥和粉煤灰合格生产厂家名录》,从源头上杜绝了非标水泥和粉煤灰流入中老铁路国内段工程项目。他还严格执行验收标准,发现不合格的物资一律清退出场,确保了进场的工程建设物资质量达标,满足施工要求。
除了物资设备质量管控外,精准招标评标也是物资设备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5年来,何忠通过提供准确的限价分析数据和市场调查分析资料,采取增加包件容量、减少包件数量、设置招标最高限价等多种有力措施,先后完成弹性支撑块、套鞋等多种物资招标工作,累计节约成本支出1.6亿元。
敢叫高山低头的“隧道专家”
隧道一直是中老铁路建设的“卡脖子”工程。2020年8月至2021年9月,滇南铁路建设指挥部党委委员、副指挥长马有良跑遍中老铁路国内段93座隧道,并在王岗山、安定、景寨等重难点隧道长期蹲点。
初到指挥部,马有良一刻也没耽误,立即赶赴建设现场,对王岗山隧道进行蹲点调研。他组织参建单位梳理剩余工程、明确任务划分,督促落实主体责任、配齐配强资源,优化技术方案措施、狠抓工序质量安全,一点一点完善施工工艺工法;建立日例会、专题会信息上报制度,及时协调并研究解决现场存在的问题,统筹、协调、督导王岗山隧道施工,一米一米向前推动隧道建设。
2020年10月,王岗山隧道建设追上总体进度,马有良随即转战安定隧道。没过多久,因身体出现不适,他被领导强令回家进行体检,被诊断患有高血压。8天后,血压刚刚恢复至正常区间的他立即出院,带上降压药赶赴安定隧道,立即投入到工作中。2021年3月,马有良又转战国内段最难啃的“硬骨头”——景寨隧道,带领职工迎难而上、奋勇攻坚。
每一个镌刻在大山深处的足迹都见证了他的坚守和奉献。他组织路内外专家组,研究提出大长锚杆预控、多层支护等创新工艺。在他的推动下,一座座隧道顺利贯通。他常说:“能把汗水和心血洒在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建设现场,是我一辈子的荣耀。”
踏遍青山的“探路者”
一条铁路立项后,需要对工程进行全面现场勘察,深入研究与建设工程有关的场地自然特征、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并提出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勘察设计是铁路建设的首要工作,决定着施工质量、工程投资以及建成投产后的安全和效益。昆明局集团公司计划统计部发展规划科副科长邓习斌就是这样一位踏遍青山的“探路者”。
中老铁路建设前,邓习斌组织陪同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地方安监部门、环评水保等相关专家团队在国内段500多公里线路上来回踏勘调研,足迹踏遍线路穿越的每一座桥梁、隧道、站场选址区域。
中老铁路开工前两年,邓习斌和同事根据任务要求组织搜集线路穿越地区地质、水文、地形地貌、气象等资料,分类编录后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制订统一资料标准和工作计划,明确建设工作重点。500多公里线路的走向、站点设置、技术标准以及穿越的山脉、隧道、桥梁名称等,邓习斌如数家珍、铭记于心。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现场踏勘的路大多都是没人走过的,邓习斌和同事就是在布满荆棘的深山中摸爬滚打,对照图纸锁定线路坐标及相关参数,硬是把500多公里长的线路踏勘了3遍,成了中老友谊标志性工程名副其实的“探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