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生产“痛点”里“长出”新技术】弹簧“站不稳”?车间“变魔术”!

发布时间:2025-11-04 【字体:

  在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南昌南车辆段向塘修车车间检修库内,一套车钩支撑座刚装上,职工轻轻一试,弹簧稳稳居中,不偏不倚——这在过去,可是要反复校正、费劲“掰正”的麻烦事。
  问题出在一个“小脾气”上:支撑座内的复位弹簧装配时容易歪斜,稍一受力就“跳出”定位槽。职工凭手感压装,全靠经验“蒙”,正位率不高,返工频繁,耽误节拍不说,还埋下运行隐患。这种“看不见的卡滞”,一旦带上线,遇上弯道或振动,车钩摆动不畅,后果不堪设想。
  痛点就是创新的起点。一线没有等靠要,而是就地“变魔术”——几位青工围着工装台琢磨几天,搞出“导向+限位”双保险组装经验,被大伙儿笑称为“弹簧正骨”。
  这方法看着“土”,用起来灵。用一根细长导向销,像“引路杆”一样先一步插入弹簧中心孔,确保受力轴线不跑偏;再配合底部的环形限位台,像“托盘”一样稳住弹簧根部,防止侧滑移位。压装过程一气呵成,弹簧“直溜溜”入槽,再不“歪脖子”。
  别小看这“一引一托”,它把靠“手感”的经验活,变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准动作。现场数据显示,装配一次正位率提升至99%以上,单套作业时间缩短近两分钟,车钩检修流水线节奏更稳、更顺。
  更关键的是,这“土法子”撬动了质量前移的思维转变。过去是“装完再查”,现在是“装就装对”;从“事后纠偏”到“过程防错”,一个工装改写了一整套逻辑。
  如今,这套经验已在多个台位“上岗”,没有复杂电路,不靠智能算法,却用最朴实的机械智慧,解决了最实在的生产难题。
  在铁路检修一线,这样的“微创新”正越来越多:它们不显山露水,却扎根于每一次“拧不紧”“对不准”的“学费”里;它们源自现场,是真正的“痛点转化器”。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