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峭壁之上“穿针引线”

发布时间:2025-02-18 【字体:

本报记者 李国
  机械轰鸣,焊花飞溅,建设者往来忙碌……开年以来,渝厦高铁重庆段建设全面提速,关键工程同步推进,建设者们铆足干劲,用实干为2025年按期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八纵八横”高铁网厦渝通道重要组成部分,渝厦高铁重庆段设计时速350公里,建成后黔江至重庆中心城区通行时间将由4小时缩短至1小时,渝东南地区正式迈入“一小时经济圈”。
  近日,在中铁七局承建的站前8标段,中岭隧道进口危石整治进入收尾阶段,40余名工人操作风钻机进行山体钻孔、锚杆安装,后续将铺设钢网加固山体。
  “在悬崖峭壁上为危石裹上一层防护网,如同在峭壁之上‘穿针引线’,是全线最后一道难关。”中铁七局重黔铁路站前8标项目总工程师刘建学说,“由于地形陡峭,部分物料需人工肩扛运输,陡坡作业每日持续10小时以上。”
  在黔江站铺轨现场,建设如火如荼,一根根500米长钢轨通过焊接合二为一形成无缝线路,不断向前延伸。“两台移动闪光焊轨机昼夜运转,日均焊接1.5公里无缝钢轨。”中铁八局铺轨项目总工程师李彦超说,焊轨完成后,他们将对接头进行打磨塑形处理,误差要严格控制在0.1毫米内,为联调联试启动做最后准备。
  全力以“复”、昼夜不停。走进重黔铁路站前11标保兴村隧道进口危岩处置现场,塔吊林立、机声鼎沸,工人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着。
  “这项工程是去年新增的安全加固工程,在近乎垂直的80米高峭壁上作业,相当于27层楼高,是全线工程的最后一块‘拼图’。”中铁十七局重黔项目二分部总工程师吴保雄介绍说,“春节期间,大年初二我们就开始灌注混凝土,目前每天70余人扎根现场,已完成系统缺陷销号98.5%。”
  据了解,后续他们将投入钢轨快速打磨车、铁屑吸附车、JY360轨道车等设备30余台套,开展线路钢轨打磨、铁屑吸附清扫等工作。
  走进武隆南站候车大厅施工现场,10根巨型曲面钢骨架矗立在站房远端,30余名工人正在紧张地为钢骨架安装“铝板外衣”。
  “为20米高异型钢骨架安装近2米长铝板,缝隙精度要求2毫米以内,这是整个站房建设施工的‘硬骨头’。”中铁八局重黔铁路站房3标项目书记赖崇军表示,每根钢骨架需固定上千颗螺栓,工人需在狭小空间内单人作业,体力消耗极大,“越是到收尾阶段,越要细心谨慎,不完成最后一步,这股劲儿就不能松”。
  在重庆南岸区樵坪山西侧,6棵巨大的类似黄桷树的树形柱整齐排列。中铁建设、中铁建工、中铁八局等单位400多名建设者正忙着不锈钢栏板安装、地面石材铺贴、树形柱面漆喷涂、机电设备安装等,加快“装扮”我国西部地区最大高铁枢纽——重庆东站。
  目前,站房主体“黄桷树”造型进入装饰收尾阶段,幕墙班组正进行树形柱氟碳漆施工。该立柱高41米,外部面板展开面积近1.8万平方米,曲面部位需经14道工序精细打磨。
  “每日投入超百人,剩余工程量清单已细化到每个节点。”中铁建设重庆东站项目执行经理江志远称,目前装饰装修完成95%,机电安装同步推进,预计今年6月建成投用后,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达1.6万人次。
  据悉,随着高铁网厦渝通道全面建成,将进一步加强沿线地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长江中游城市群等经济发达地区间相互联系,对于整合沿线旅游资源,加快推进沿线地区“大旅游经济”发展,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