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日子随着车轱辘转

发布时间:2025-02-11 【字体:

  正月初七,凌晨1时43分,几声鸟鸣划破山间寂寥。朱素军一骨碌从宿舍床上爬起,推开窗,被凛冽的寒风呛出个喷嚏。按下兜里将在两分钟后响起的接班闹铃,拧开水龙头迅速冲把脸,出了寝室。
  穿过小院,步入行车室,熟悉的前后排桌椅,“咔哒咔哒”的鼠标操作声,不时响起的对讲机呼叫……朱素军先与同事交接未完成的调度命令内容,再核对日班计划和阶段计划,确定无误后,接过对讲机,便在操作台前坐了下来。
  今年是58岁的卞庄站车站值班员朱素军参与的第39个春运,从正月初一17时到站接班、初三8时下班,到正月初五17时再返站接班、初七8时下班,春节8天假期,朱素军有大半是在车站度过的。“铁路人的日子就是随着车轱辘转。”他说。
  下半夜的第一个作业高峰是2时到4时,差不多每两三分钟便要完成一趟列车接发。朱素军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监控列车运行计划和闭塞情况,通过电话和对讲机与调度员、列车司机等工作人员保持密切沟通。
  行车岗位作业的精准无误离不开对列车位置和运行状态的精准把控,接车术语一个字都不能错。
  “D181次Ⅱ道通过,开放信号。”“4道出站信号好,发4道电力客车K4062次。”一趟到开列车有28项作业程序,平均要说24句作业用语;一趟通过列车有18项作业程序,平均要说15句作业用语。
  春运期间的卞庄站每天约有257趟接发列车作业。每个班下来,朱素军的嗓子生疼。
  与师父朱素军一样,张新宇也是一入路就被分配到卞庄站跑起了通勤。在这个“00”后车站值班员眼里,像根钉子扎在车站的师父就是个“闲不住”:会组织大伙儿根据列车运行秩序和天气情况细化班前预想,会利用间休时段扎起围裙去小食堂帮帮厨,会在天气好的时候提醒车站里的小年轻晒被子……
  朱素军与卞庄站的缘分始于1986年,揣好毕业证,背上行李包,蹬着“永久51”,网兜里的铝皮饭盒不时“咣咣”拍着车轴,半个多小时便从家中到了车站。
  师父曹永昌老远迎上来,接过车把手,领着他里里外外把这个建在山壁上的小站转了个遍。坐在山坡上,望见竞相吐艳的油菜花、扑腾翅膀的鸡鸭鹅、绵延起伏的丘陵地,不远处,7条穿山而过的上下行铁路线在阳光下闪着银光。一扭头,师父正给他擦着车轮上的泥。
  山上的苦楝树黄了又绿、绿了又黄,纵深不过四五十步的车站小院见证了建于1920年的卞庄站从最初京沪线上集行车、调车、客货运业务于一体的给水站,到如今每个班仅3名行车人员在岗的非办客站,也见证了朱素军从助理值班员到车站值班员所经历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