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客户端:兰新高铁线“精调师”:毫厘间下足“绣花功夫”

发布时间:2021-10-07 【字体:

  “往外走1毫米!”“往里走0.5毫米!” ……,一声声指令打破了兰新高铁线上夜晚的宁静。10月3日凌晨,在军马场至浩门区间,一群身着劳保大衣的作业人员正在用精密的仪器精测精调钢轨的几何位置,精度是0.5毫米。他们是兰州高铁基础设施段钢轨专修队的钢轨“精调师”。
  兰新高铁祁连山隧道群海拔最高点3608米,被誉为“世界第一高铁隧道群”。这里夜间平均气温常年低于零下10度,高铁基础设施安全稳定面临着很大挑战,繁忙的暑运过后,线路经过连续高强度运行,进入了疲劳期,随着气温的不断降低,线路路基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高低起伏或者不平顺,很多肉眼看不出来的,只有一两毫米的高度差,列车就会有轻微的晃动,影响旅客乘车舒适度,严重时可能会影响行车安全。

  所谓精调,就是借助精密仪器,反复调整钢轨、道岔几何尺寸,确保线路安全平顺,让旅客有更好的体验。高铁线路高精度、高难度、高质量的钢轨精调是个精细活,需要将轨矩控制在1毫米之内。也就是说,工长周飞洋和其他14名95后小伙子要让动辄数百吨的钢轨以1毫米为单位进行移动,这样精细的操作让这些粗中带细的小伙子们下足了“绣花功夫”。
  10月3日0时15分,作业命令下达,周飞洋和工友们抬着机具材料走向作业区段,95后青年职工席鑫鑫和宋点阔左、右各一根钢轨,对照精调方案,在相应轨枕上做精调标注,一根轨枕一弯腰,1公里1600多根轨枕,他们在作业头灯的照耀下缓慢向前,后面随着螺丝机轰鸣,钢轨扣件螺丝被松开了。
  “往外减1”“往里减0.5”!随着工长周飞洋的一声声指令,钢轨的矫正也在不断进行。这样的维修流程几乎每隔一晚就会上演,国庆期间,高铁开行密度大,夜间作业时间十分宝贵,为了确保高铁的安全运行,他们必须争分夺秒,精于毫厘,每晚几公里长的线路,需要他们用双脚一步一步走下来,一次作业下来微信步数就达四万多步。

  “兰新高铁如古丝绸之路上一条金腰带,是沿线数万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圆梦路,我们就是再苦再累也要把高铁线路养护好。”青年职工赵建蒙穿着厚重的劳保大衣推着轨道检查小车仔细测量数据。
  金秋十月,微风和煦轻柔,正是秋游的好时节,而在海拔3000多米的军马场已提前打开“入冬模式”,深夜零下几度的低温,让作业人员不自觉地裹紧了劳保大衣,钢轨精调仪器属于精密仪器,为了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作业人员只能取下手套徒手操作,调整角螺旋、操作仪器、记录数据……不一会功夫,双手早已麻木。从初春到寒冬,15名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青年职工在祁连高原上用心精调每一寸钢轨,用青春和汗水守护着高铁列车安全运行。
  工长周飞洋作为钢轨精调“验收官”,当TQI降到2.0毫米后,他就开始推着轨道检查仪进行作业回检,对线路数据反复仔细分析。这样反复测量需要三四次,一公里的路程来回能走上两万多步,直至达到验收标准才放行列车。

  “TQI简称轨道不平顺质量指数,数值越小,线路就越平顺,旅客的舒适度就越高,只有我们检修达到工艺标准,一块硬币立在车厢内都不会倒。”周飞洋说。
  5时35分,作业全部结束,线路正常开通,作业人员带着舒畅的心情和疲惫的身躯乘坐汽车沿着边道返回工区。幽幽的草香迎面拂来,红艳艳的朝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为秋日的草原镀上一层金色,列车迎着朝阳驰骋而过,构成了秋天最美丽的画卷。
  (伊慧华 黄贵彬)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