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沈白高铁为保护生态“舍近求远”

发布时间:2025-11-12 【字体:

林间碧水畔,声屏障静立,秋沙鸭嬉戏。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何 亮
  日前,沈白高铁正式通车,列车从辽宁沈阳北站引出后,一路向北飞驰而去。这条连接辽宁沈阳与长白山的“黄金通道”,掠过山野河岳,绕避环境敏感区、预留动物迁徙通道、设置全封闭声屏障,将“绿水青山”刻在每一处细节。
  苍松绿意浓
  在沈白高铁关口隧道上方,一片生长半个世纪的油松林,沐浴阳光、苍翠依旧。
  这片有着1500余株油松的国家二级公益林,是沈白高铁相关工程团队“舍近求远”,倾注大量汗水换来的一片青翠。
  2023年,沈白高铁修到抚顺市东洲区碾盘乡时,一座长度仅有314米的小山,挡在了高铁道路前方。按照传统施工方案,开山铺路最为简洁高效,但如果这样,山体上的松林将被悉数破坏。
  是直接开山还是穿山而过,面对这道考题,建设单位京沈铁路客运专线辽宁有限责任公司与施工单位中铁九局集团有限公司反复研讨,达成一致——修筑隧道,从山林下穿过,保护这一抹翠绿。
  然而,这座关口隧道属于地形起伏大、地质脆弱的浅埋隧道。面对破碎的五级围岩和高标准生态保护要求,“护拱暗挖”技术成为解题关键,工程建设者就此开启了隧道建设与地质保护的“精密对话”。
  为了实现最小扰动,建设者们采取“短进尺、弱爆破”的策略,如同进行外科手术般精细控制每一次爆破。电子雷管分段爆破、实时振速监测、不断优化装药量……一系列技术措施,将震动对山体和树木的影响降到最低。
  对松林的守护,不仅体现在工程结构上,更被融入施工细节中。工程项目部精心打造绿色施工方案,能不动土就不动土,能少开挖就少开挖。工程施工期间,长达200米的自动喷淋系统,如同忠诚的“森林卫士”,不仅有效抑制了施工扬尘,更轻柔地滋润着隧道外的油松林,让它们在机器的轰鸣中依然焕发勃勃生机。
  未来几年,工程建设者还将持续监测隧道周边的地表沉降。他们要让这片油松林一直安然挺立,见证高铁时代的车轮滚滚。
  屏障护家园
  长白山北麓,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二道白河镇,潺潺流水穿过森林,流向远方。不远处,沈白高铁园池特大桥横跨水面,一道长达235.8米的封闭式声屏障,如一条蜿蜒巨龙,静静卧于桥上。
  这道声屏障使命特殊,它要为中国特有濒危物种中华秋沙鸭打造一个不受高铁运行干扰的宁静家园。
  中华秋沙鸭被誉为“鸟中大熊猫”,在地球上已生存了1000多万年,是第三纪冰川期后残存下来的古老物种。长白山地区是中华秋沙鸭重要的繁殖地和迁徙停歇地。每年春季,它们从南方迁徙到长白山,在此度夏,繁衍生息。
  “中华秋沙鸭对繁殖和栖息环境的要求极为苛刻,高铁运行产生的噪声和光影,可能会对它们的生活和迁徙造成影响。”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业分公司沈白高铁声屏障负责人黄春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沈白高铁园池特大桥所处区域,正是中华秋沙鸭迁徙、生存的“生命通道”。
  为了减少由高铁运行产生的噪声、光影,中铁电气化局打破传统直立式声屏障设计,采用全封闭式声屏障,将高铁线路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形成一个“隔音隧道”。
  “这种设计能有效阻挡和吸收列车运行产生的噪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干扰。”黄春说。
  记者走进高铁声屏障内部,框架结构上整齐排列安装有“金属吸声板”。这些吸声板表面布满密密麻麻的微型孔洞,内部填充着高密度防火吸声材料。列车高速行驶时,噪声通过这些微孔进入吸声板内部,被吸音材料吸收,从而可大幅降低噪声传播。
  据了解,沈白高铁共有3个区段开展了全封闭声屏障工程,分别在江源浑江特大桥、园池特大桥、抚顺浑河特大桥上,累计长度达3009.3米。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努力,实现工程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共生,让中华秋沙鸭能在这片土地上安心栖息、繁衍。”黄春说。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