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 亮
这个国庆中秋假期,新开通的沈佳高铁沈阳至白河段(以下简称“沈白高铁”)为东北文旅市场注入强劲动能。沈白高铁9月28日正式开通,时速350公里的动车组贴地飞驰,将沈阳至长白山的通行时间从近4小时压缩至1小时53分钟。
至此,辽宁高铁总里程数达到2387公里,实现“市市通高铁”;吉林高铁总里程数跃升至1133公里,结束了通化、白山等地不通高铁的历史;东北东部地区快速客运铁路线实现“闭环”运行,时空距离进一步拉近。
创新技术啃下“硬骨头”
沈白高铁绝非普通的交通干线,它是中国高铁技术的集大成者,更是闯过长白山复杂地质的工程壮举——每一米轨道,都在书写新时代中国基建的实力答卷。
论建设难度,沈白高铁堪称东北高铁中的“头号硬骨头”。线路直插长白山腹地,地形起伏剧烈,断层、溶洞等复杂地质遍布其间,78%以上的桥隧比意味着近八成线路要在桥梁与隧道中延伸,相当于在山川之间“穿针引线”。
更严苛的是,“双重考验”还在叠加高铁修建难度:既要与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搏斗,攻克地基防冻胀、混凝土养护等技术难关;又要在多个火山灰地质带穿行,实现工程推进与施工安全的平衡。
而科技创新,正是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密钥。
从勘察到建设,攻坚克难贯穿始终。中国铁设团队创新设计动态温控路基系统,成功处理17.2公里膨胀土路段;开发“随掘随支”动态支护技术,破解长白山火山灰地层遇水崩解难题。中铁六局与中铁九局团队借助自主研发架桥装备,成功在城市“夹缝”与高寒冻土上铺设大桥。
从建设到运营,创新一以贯之。中铁建工集团采用高压旋喷桩技术,把每根桩的垂直度偏差控制在0.1%以内,让抚顺站建设在采煤塌陷区的地基之上。中铁电气化局运用智能化监测系统,实时监控线路状态;配备先进的信号控制系统,保障运营安全高效。
随着工程建设一路推进,沈白高铁穿林海、破极寒,枫叶岭隧道在零下30摄氏度环境中实现“不滴水、不冻结”;松花江特大桥以110米桥墩高度刷新东北铁路桥桥高纪录。
精细设计“为生态让道”
列车驶入长白山腹地,如同穿行于山水画廊中,窗外层林叠翠,碧波如玉。
沈白高铁的建设,始终以“最小干预、最大保护”为原则,用一系列创新实践,实现了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双向奔赴”。
线路规划阶段,“为生态让道”的精细设计就已展开。
设计团队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勘察等技术,对沿线17处自然保护区、22处水源地进行反复测绘与论证,最终确定“绕、穿、避”相结合的方案:能绕开敏感区的,坚决不越生态红线;无法绕避的线路,采用深埋隧道穿越,保证最小干扰。
施工过程中,绿色建造的创新亮点更是随处可见。
59处弃土渣场不再是环境负担,通过破碎、筛分等工艺,摇身变为路基填筑的“绿色建材”,既减少了土地占用,又节约了天然骨料资源;290处临时用地全面实行“生态护照”管理,施工前详细记录土壤类型、植被种类,竣工后严格执行“表土回覆+植被重建”,如今复垦率已达100%。
沈白高铁开通运行后,全线数千米全封闭、半封闭声屏障共同筑起一条贯穿林海的“静音走廊”。对生态敏感区域的保护,尽显“绣花功夫”。园池特大桥区域是中华秋沙鸭每年春季必来的繁殖地。中华秋沙鸭被称作“鸟类大熊猫”,这种珍稀物种对噪声极为敏感。中铁电气化局项目团队创新研发“微穿孔+阻尼层”复合结构声屏障,235.8米的全封闭设计能将噪声范围降低到19—22分贝,相当于从喧闹街头瞬间切换到静谧书房,为珍稀鸟类繁衍与栖息创造宁静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