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国铁建攻克复杂地质难题 助力大湾区城际铁路“连线成网”

发布时间:2025-10-09 【字体:

  近日,广州东环城际铁路(番禺-白云机场北)、琶莲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与广肇、广惠等4条城际铁路贯通,串联广州、佛山、东莞等6座城市,助力广东城际铁路里程突破400公里,推动大湾区城际铁路从“线型布局”向“网络运营”飞跃。
  记者了解到,由中国铁建华南建设总承包管理,铁四院设计,中铁十四局、中铁十六局、中铁二十二局、中铁二十五局、中铁建设、中国铁建电气化局参与建设的广州东环城际铁路(番禺-白云机场北)全长57.8公里,共设13座车站,与广肇、广惠城际共同构成大湾区城际铁路“纵横主轴”;琶洲城际铁路全长18.2公里,设4座车站,进一步强化琶洲“会展+文旅”综合枢纽功能。
  “广州东环城际铁路(番禺-白云机场北)需穿越多种复杂地层及城市核心区,施工难度高,被誉为‘地下穿针’。”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高压线交错、建筑密集、水文复杂等多重挑战,项目建设团队积极开展多项技术攻坚。
  其中,帽峰山站是全线体量最大、结构最复杂且与220KV高压线平行重叠距离最近的地下双层明挖车站。项目建设团队创新研制“侧墙中板一体式衬砌台车”,实现侧墙与中层板混凝土同步浇筑,将单次浇筑周期从7天压缩至两天,效率提升3.5倍;岑村站场地极窄、交通忙,为此项目建设团队通过“半盖挖+跳仓法”等精细化协同施工,建成324米地下车站,实现道路不断、居民不扰、管线不爆目标。
  在龙大、智龙盾构区间,项目建设团队累计开仓392次零失误,突破9.6公里花岗岩区,实现建筑零沉降、隧道零渗漏。采用自行式液压仰拱栈桥,将隧道划分为上下同步作业区间,实现运渣进料与仰拱施工并行,成功完成断面超800平方米、深达65米的超深盾构竖井,创造了国内超深盾构竖井施工新纪录。
  此外,项目建设团队首次应用9米级双模盾构,实现软硬交替地层的高效掘进。设计团队创新提出基于气动效应的城际铁路隧道净空断面标准,并构建“站隧一体”防灾体系,大幅节约建设与运营成本。
  除了探索建设新技术外,项目建设团队还大力推行智能化施工,自主研发的“轨道交通施工管理平台”整合了12个子系统,实现人员、机械、材料的全流程数字化管控。
  记者了解到,在人员管理方面,通过人脸识别与定位技术,实时掌握施工现场工人的分布情况,一旦进入危险区域,系统会自动发出声光报警;在机械管理上,盾构机等大型设备安装传感器,实时传输转速、压力等参数;材料管理方面,所有钢筋、混凝土等主材进场前,通过“二维码溯源系统”登记生产厂家、批次、检测报告等信息,验收合格后才能生成“电子身份证”……
  统计数据显示,项目建设团队通过AI算法预测故障风险,累计提前预警17次设备隐患,减少停机时间超300小时。
  在站后四电工程建设中,BIM技术应用也是一大亮点。项目建设团队通过构建车站三维模型与电缆敷设数字化模拟,提前识别并解决空间冲突与路径不合理问题,显著提升施工准确性与效率,实现从“数字孪生”到实体的高质量还原。
  值得注意的是,在保障高效出行的基础上,两条线路的车站深度融合地域文化与城市综合开发功能,以“一站一景”设计理念,打造出兼具辨识度与人文气息的公共空间。
  岑村站以“村口即站口”融入田园风光,站内白色铝格天花如起伏琴键,光影流转间奏响岭南韵律;大石站提取水乡建筑精髓,以现代手法重构坡屋顶与格栅细节;白云机场T3站通过造型灯光、“丝绸”文化墙等元素强化门户的文化识别。
  各站还统筹预留了总计超1800平方米的地下商业空间,在提升旅客出行体验的同时,为站城融合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新线全面采用“站站停+大站快车+特快+直达”公交化运营模式,并支持广州地铁App城际码、全国交通一卡通、岭南通、羊城通等多种支付方式,便利旅客出行。
  上述负责人表示,两条线路的开通运营进一步推动大湾区实现广州与佛山、东莞30分钟互通,肇庆、惠州60分钟直达,清远90分钟覆盖,“306090”交通圈正从蓝图驶进现实,不仅为第十五届全运会提供强有力的交通支撑,更进一步为构建“轨道上的大湾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