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独自坐动车,难吗?
今年37岁的盲人按摩师傅杨飞进,经常一个人坐动车出行。没有亲友陪同,他如何进站、安检、候车?怎样准确找到车厢和座位?
前不久,杨飞进计划从南宁东站出发,乘坐动车赴贵阳参加全国盲人医疗按摩人员考试。记者随行采访,看看他口中的“方便”,是否真的方便。
见到杨飞进时,他已经做好出发准备,背上一只双肩包。出发前,他把手机举到耳畔,手指在屏幕上划过,快速拨通了一个电话:“我出发了,大概40分钟到南宁东站。”
随后,妻子牵起他的手,将他送至地铁站,由他自己完成之后的行程。“放心,我有人‘接应’。”杨飞进语气从容。
经常外出培训,杨飞进已成为动车的“常客”。然而,熟练出行的背后,他的每一步独立都来之不易。
14岁时,一场眼疾夺走了他的视力。“整整四五年,我才攒够勇气走出家门,去学习盲人按摩。”杨飞进介绍,如今总算经营起自己的盲人按摩院,还为10余名盲人提供了工作。
在地铁工作人员协助下,杨飞进顺利抵达南宁东站。“杨师傅,我是秦蓉蓉。”在地铁口,一名身着铁路制服的工作人员等候多时,她引导杨飞进将手搭在自己肩膀,一路护送他进入车站。
原来,她就是杨飞进口中的“接应人”——南宁东站“帮帮盲”志愿服务项目团队(以下简称“帮帮盲”)队员。
“视障旅客可以通过12306客户端预约,也可以直接来电和我们联系。”她告诉记者,“杨师傅作为‘常旅客’,每次出发前会把乘车信息告诉我们,车站会安排专人在进站口等候。”
秦蓉蓉身上穿着“帮帮盲”字样的橙色马甲,在人群中格外醒目。这是一支聚焦视障旅客等重点群体出行需求的队伍,由10名车站工作人员和大学生志愿者组成,服务覆盖购票、进站、安检、检票、出站、换乘等所有乘车环节。
“我坐动车去过很多城市,车站‘帮帮盲’服务,让我很有安全感,出行也更有底气。”对于铁路周到的助盲服务,杨飞进赞不绝口。
进入车站,记者看到了另外72名视障旅客,他们与杨飞进一样,由“帮帮盲”接送进站,赴贵阳参加同一场考试。
“视障人士如果不能独立出行,或者得不到外力帮助,他内心的恐惧很难缓解,很多人连迈出家门这一步都做不到。”广西残联盲人协会工作人员姚超介绍。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中国有超过1700万视障者。《视障者基本信息调查》显示,30%的视障者由于视力的局限基本待在家里不外出,46%的视障者外出需要家人或者朋友陪同,仅有24%的视障者外出不需要陪同。
“目前还有很多视力障碍人士因为担心出行不便,不敢走出家门。我们要用更细致、暖心的服务,打消他们的出行顾虑。”秦蓉蓉说。
“热情的人其实特别多,只是有时候不知道怎么伸手,怎么帮。”天生没有光感、同为盲人按摩师的林师傅深有感触。有次他乘坐网约车,下车后要过马路。司机大哥立刻停好车,下车拉起他的盲杖就往前走。林师傅只得不停地喊,别抓盲杖,抓我的胳膊。
正因曾遭遇这类窘境,林师傅对“帮帮盲”的专业服务尤为认可:“车站做得很专业,工作人员知道我们需要什么。”
为让视障旅客出行顺畅,南宁车站与广西残联建起双向服务联盟,定期邀请广西残联代表到车站开展培训、交流、体验,持续优化服务;开展“帮帮盲”志愿服务项目现场体验活动,邀请视障旅客代表乘坐动车往返于南宁东站与南宁北站,在完善车站无障碍设施和重点旅客服务方面分享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通过反复学习与实践,他们掌握了更加专业的助盲技巧。“比如,在行走时,相比手扶对方盲杖,挽着视障人员的手肘处或由他们将手搭在工作人员肩上,更令他们感到安全。又比如,在讲方向的时候,不说前后左右或东南西北,而是‘几点钟方向’。”秦蓉蓉娓娓道来。
在南宁东站客服中心,记者还看到一份视障旅客个性化服务档案,上面记录着曾服务旅客的姓名、行程及偏好,如“喜静”“不喜欢挽手臂”等细节。在客服中心,还有两块白板,上面详细记录着重点旅客的车次、时间等情况。
“‘人民铁路为人民’绝非一句简单口号,我们要努力让每一名特殊旅客不掉队,让他们感受到铁路服务的暖心、便捷、高效,享受时代发展的红利。”南宁车站团委书记、“帮帮盲”负责人罗镧表示。据统计,盲人旅客对车站服务感到“非常满意”的比率达98%。
当天14时53分,在“帮帮盲”的有序引导下,73名盲人旅客顺利登上G3678次列车。
“世界没有给予我色彩,但给予了很多温暖。”临别前,杨飞进向工作人员挥手告别。他看不见光,但每一双搀扶过他的手,都成了他前行路上最温暖的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谢洋 通讯员 林祥云 张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