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忆南 孙冰冰 佟思瑶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伟
7月18日零点,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繁星缀满虎峰岭群山。一辆黄色工程车悄然停驻山脚,3个年轻的身影——24岁的于静淼、26岁的赵佳慧和28岁的侯婕伦一跃而下。在工长张尹的带领下,她们背负着20余斤重的工具箱,踏上了通往两公里外山顶的崎岖夜路。这个凌晨,她们要完成哈牡高铁虎峰岭通信基站的深夜巡检任务。
作为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牡丹江电务段高铁通信车间作业三工队的通信工,00后于静淼与班组另外9名伙伴,共同守护着哈尔滨至牡丹江高铁70多公里光电缆线路以及16座通信基站的“神经中枢”。这些散布山野的高铁通信基站犹如动车组列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其稳定运行直接关乎万千旅客的安全。暑运大幕拉开,哈牡高铁沿线哈尔滨、亚布力、横道河子等地避暑旅游热度攀升,动车组加密开行,姑娘们的巡检频率也从每周一次增至两次。
高铁通信基站大多坐落在沿线的林间山野,其中位于哈牡高铁沿线地势最为险峻的虎峰岭基站,成为姑娘们巡检的最大挑战。巡检作业大多安排在高铁停运的凌晨时分,每次巡检,大伙儿只能在头灯光束的指引下,深夜徒步穿行在杳无人烟的野外山林。漆黑的山林中,姑娘们身着厚重的工装、头戴安全帽,肩上背着装满各种检修设备和工具的黄色工具箱,深一脚、浅一脚地向着目标基站进发。脚下是崎岖的山路,头顶是璀璨的星空。
“佳慧,小心!有蛇!”寂静中,草丛传来窸窣声响,一条松花蛇在离姑娘们仅70厘米处倏然溜过。随着生态持续向好,夜行山林,蛇虫出没已成常事。“4年前第一天上班就撞见蛇,吓得够呛!”于静淼笑着回忆,“工长教会我们辨认、驱赶,现在淡定多了”。
“刚工作的时候可害怕了。这荒郊野岭的,看到蜘蛛、蛇是常事,有时候还能听见动物的叫声。”赵佳慧说。
近一小时的跋涉后,凌晨1点,姑娘们抵达基站。工长张尹和侯婕伦负责检查通信机械室内设备状态,赵佳慧和于静淼则负责对电缆井内缆线情况进行检查。
“佳慧,你下去小心点,我在上面给你防护。”于静淼打开电缆井的井盖通风后,赵佳慧便将半个身子探入井中。井口直径不到50厘米,穿着作业服背着工具箱只能勉强容身。调整姿势后,赵佳慧顺着梯子,缓缓下到2.2米深的井底。
仅1.5平方米的逼仄空间里,无数条光电缆纵横交错、情况复杂,头灯光束吸引着蚊虫飞舞。身着厚实长袖作业服、戴着特制防虫腿套的赵佳慧,蜷缩着身体,借着头灯光线,逐个查看光电缆外皮是否受损,一丝不苟地辨识电缆标识、检查接头密封、测试缆线通断……赵佳慧保持同一姿势足足蹲了20多分钟,直到确认所有设备运行无误,她才放下心来。汗珠已经顺着安全帽系带滚落,双腿也已微微麻木发抖,赵佳慧扶着井壁缓缓站起,感觉稍有一点头晕。稍作休息后,她慢慢攀出井口。“井中缆线没有损坏,一切正常!”赵佳慧通过对讲机传递捷报。
通信机械室内,侯婕伦和张尹手持对讲机,紧盯通信设备,与于静淼和赵佳慧随时保持联系。“这个活儿需要我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一旦光纤破损,直接影响列车的运行安全。”侯婕伦说。
凌晨4点多,任务完成,东方既白,几颗晨星犹在天际流连。于静淼举起手机,与伙伴们在渐亮的天色中合影:“虎峰岭基站一切正常!”——这是她们献给黎明最朴素的平安信。
披着未褪的星光,姑娘们踏上归程。大家说说笑笑,都轻松了些。相同距离的山路,不知为何,好像没有上山时那么远了。“我们每周要奔波于两三个基站之间,足迹遍及哈牡高铁沿线。看着一列列高铁安全驶过,觉得自己做的事很有意义!”于静淼说,“这份工作也充满惊喜,我们在林间邂逅过蛇、狍子、狐狸,见过大型动物的脚印,还撞见过流星呢!”
清脆的笑声划破山林寂静。那一刻,仰望流星的她们,心中默念着共同的愿望:愿每一次巡检顺利,愿每一趟列车平安准点抵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