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桂
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向塘机务段段史馆,收藏着一个手提式藤篮。这是20世纪90年代向塘机务段机车司机出乘的标志性物品之一。每个出乘的时刻,总能看到一群乘务员提着藤篮走向机车。一个个藤篮古朴结实,在日复一日的摩挲与油渍浸染下,早已褪去鲜亮,透出深沉的暗褐色泽。篮中装的,是铝制饭盒、搪瓷缸、水壶、酱料等——那是他们漫长路途中的全部给养。藤篮沉默无言,却承载着蒸汽机车与内燃机车时代里,车轮滚动的艰辛岁月。
在蒸汽机车和内燃机车时代,旅途是时间与耐力的较量,一趟值乘动辄十几个小时。为了解决长途值乘的温饱问题,机车乘务员们只能自备干粮,带饭菜上车。饭盒、搪瓷缸上难免有油渍水渍,担心油污弄脏了背包,皮实耐用又好打理的藤篮便获得了不少乘务员的青睐。饭菜放在藤篮里,上车后往驾驶室地面一放,待到取用时,藤篮口子敞开,饭盒、水壶、酱料一目了然,拿取相当方便。哪怕不小心弄脏了藤篮,下车后只需用水一冲,再挥舞手臂将水甩干,藤篮立马亮洁如新。藤篮的种种优点,最终获得乘务员们的认可,向塘机务段索性批量采购,藤篮转眼成为机车乘务员出乘标配。
千里长途路漫漫,一个个小小的藤篮装着的不仅是果腹的饭菜,更有远方家人的牵挂。蒸汽机车的浓烟、内燃机车的轰鸣,还有那随着乘务员辗转万里的小小藤篮,共同构成了那个年代机务人挥之不去的时代记忆。而变革的惊雷,已在钢轨深处隐隐滚动。新世纪的曙光初照,向塘机务段迎来脱胎换骨的时刻。电力机车昂首驶入视野。中国铁路六次大提速后,列车运行速度大幅提高,运输组织效率提升,机车乘务员的值乘时间逐渐缩短,工作强度变小了。
机车本身也焕然一新,变成一个个移动的“小家”。冰箱、微波炉、电热壶这些昔日做梦都不敢想的生活设施,在机车上都成为标配。乘务员只需出乘时带上食堂打包好的饭菜,放入车载冰箱保鲜,待到饭点取出,在微波炉内加热几分钟,饭菜便重新焕发出鲜香活力。藤篮中那些冷饭咸菜的故事,至此被永远封存在时代记忆中。
如今,小小的藤篮早已不见踪影,新时代的乘务员早已用上制作精良的统一定制双肩包,在实用的同时也展现着机务段良好的形象。从藤篮到定制背包的转变,是向塘机务段乃至中国铁路30年非凡征途中一个微小而深刻的缩影。从蒸汽机车的轰鸣到电力机车的风驰电掣,从漫长的颠簸到高效的行程,从冷饭咸菜的将就到热汤热饭的舒适——这变迁的轨迹,每一寸都刻写着铁路奔腾的足迹与时代发展的光芒。
如今,走进向塘机务段,曾经盛满艰辛和牵挂的藤篮,已悄然陈设在段史馆的角落,诉说着过往的故事。放眼望去,新时代机车乘务员肩上挺括的定制背包像一面面小旗,展示着铁路发展的崭新篇章。当年轻乘务员利落地背起行囊踏上旅途,背包侧袋水壶里茶水微漾,映着窗外飞速退却的广袤风景。我们深知,这轻快步伐所踏过的,正是无数前辈手提藤篮、用汗水开拓出的前进道路。从藤篮到背包,不是简单的器物更替,而是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