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丰
由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纽带——中老铁路纪行》一书,是铁路作家王雄的又一新作。全书以报告文学形式,用灵动的语言,图文并茂地全景式展现了中老铁路的建设过程和成就。作者以行走的方式,从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到两国建设者的亲密合作,从老挝“陆锁国”到“陆联国”的巨大转变,从宏观的修建决策到具体的修建难点,以丰富的细节和动人的故事,多视角讲述中老两国建设者和运营者的精彩故事,生动诠释了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彰显了“打造黄金线路,造福两国民众”的大国担当,展示了中国和老挝乃至东南亚国家合作共赢、共同繁荣的广阔前景。
两国人民共饮一江水,名为澜沧江。全书开篇第一章写道:“澜沧江是流动的根,是奔腾的血脉。千百年来,正是这一江水,让中老两国人民魂牵梦绕。”江水是具有灵性的,它不仅揽起两岸美不胜收的风光,而且连接起沿岸人民的生活,形成亲如一家的澜湄文化。作者将两国山水相连的地理特征和同饮一江水的亲密情感联系起来,彰显了中老文化友谊的根基深厚。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老两国山同脉、水同源,山水相依,人文相通。
书中解读了千百年来,澜沧江将古老的中国和老挝连为一体的故事。云南是古代中国民族迁徙、文化传播到老挝的通道,两国边民的贸易一直十分活跃,两国商人跨国经商非常普遍。明朝时已有中国人移居老挝。18至19世纪时,华侨贸易在老挝的经济领域已有相当大的影响力。华侨和老挝人共同生活,给老挝带去了大量中国文化,不少老挝语的发音和汉语有相似之处。这些追溯,衬托出中老两国人民天然的亲近感和文化交融。如今通婚、访友、共庆泼水节,两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紧密。
奔腾的澜沧江,流动的湄公河,正是这一江水,让中老文化源远流长。
2021年12月3日,中老铁路正式通车。沿着作者采访的足迹,我们体会工程的艰难和文化的力量。这条沿澜沧江、湄公河而建的铁路,在中国境内多次跨越澜沧江,在老挝境内与湄公河相伴而行,是澜湄文化最好的延续。中老铁路北起中国昆明,向南过中国磨憨铁路口岸和老挝磨丁铁路口岸进入老挝北部地区,直达老挝首都万象,全长1035公里,不仅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力,更是两国文化相互交融的见证,是一条实实在在的“文化线”。
王雄十分善于讲故事,特别是中老铁路建设的历程,王雄讲起来有滋有味。中老铁路穿过众多山脉、水系,沿线地质结构复杂,尤其是要穿过多条断裂带、破碎带、地震带,修建难度极大,考验着建设者的智慧与胆识。在王雄讲述的故事里,有鏖战“无人区”的艰辛,有“水豆腐”里打隧道的艰难,还有破解盐岩与围岩难题的不易……每一项工程都凝聚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
艰难的工程闪耀着文化的光辉。在友谊隧道入口处的两侧,各有一面依坡而建的高4.6米、长近400米的大写意彩绘文化墙。一侧展示了“山水同道、和合致远”的中老友谊文化,另一侧展示了“丝路通途、美美与共”的中老建设文化。隧道两侧和洞顶柱头以祥云装饰,让友谊隧道的文化内涵更加饱满。
作者在亲身的行走和体验中,细心挖掘文化素材,将每一处文化细节都描绘得生动有力,呈现了中老铁路的“一站一景”文化。每一座车站都充分融入了当地的山水风光和民族文化特色,成为传播民族文化、地域风情的载体。“打卡”沿线极具代表性的几个火车站,是一趟精彩的民族文化之旅。以“雀舞春城、美丽绽放”为设计理念的昆明南站,在突出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运用斗拱结构的屋檐,石雕、木雕的装饰,尽显传统文化魅力。宁洱站站房形如茶山,外立面“编织”出小茶篓的造型,充分展现了宁洱作为茶马古道重镇的历史文化内涵。远眺野象谷站,仿佛看到一只亚洲象在热带雨林里漫步。西双版纳站房,屋顶造型提取傣族传统民居元素,站房左右两侧檐口层叠起翘,似孔雀翩翩起舞,迎接八方来客,将自然和人文融为一体。琅勃拉邦站以老挝香通寺“人”字形屋顶为设计意象,融入当地寺庙、王宫建筑纹样,凸显“人间净土、上寮古都”的文化特色。
中老铁路串起了一道经典的文化风景线、通达的铁路线,打造了一个宽广的文化交流朋友圈。
作者沿着茶马古道行走,沿线风光跃然纸上,忆历史、讲现在、聊未来,树立起中老铁路文化传播使者的形象。中老铁路和茶马古道的历史性交汇,搭建起一条历史与现实的通道,历经风雨的茶马古道完成了历史使命,但古道文化铭刻在了这片土地上。中老铁路将书写茶马古道新的传奇,开辟出一条极具魅力的旅游之路,让文化交流的范围更加广阔。
“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这是作者笔下的风景。中老铁路沿线有许多生态保护区,水草丰茂,绿意环绕,保存着原始幽静的自然风光和动植物资源。中老铁路的开通运营,让神秘的原始森林、古老的茶马文化、秀丽的高山大河、独特的民风,以及众多的世界文化遗产连成了迷人的旅游风景线。
跟着作者行走,我们来到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寻觅亚洲野象的足迹,到湄公河畔欣赏宁静古朴的森林景观……这里的一切,都流淌着安详静谧的时光。读者在行走中读历史、读自然,读岁月里的沧桑与厚重,读山水间的清新与辽远。
王雄笔下的风景,有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能呈现出不同层次、不同气质的美。
中老铁路带动跨境游“热起来”,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去老挝观光,引导更多老挝民众赴华旅游,进一步推动了双方在文化旅游领域的合作。钢轨的“硬联通”促进了中老两国人民的“心联通”,为中老文化命运共同体再续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