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王成永 摄
李忠国
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这里奔流入海,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泰山迤逦云端。河岱同框,唯此可见。鸟瞰,遥想,泺口上下30公里的黄河河面上四桥并陈,穿越百年,史书一样印证着中华民族从觉醒、抗争、胜利、崛起到复兴的标志性段落。
一座桥的构筑本意,多为连接两岸;但名桥所在,每置山水形胜处——以桥相牵,人工天工、技术艺术完美结合。笔者近年为入选“第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的济南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作传,踏访,赏读,体验到一个入诗入画入史的文旅空间。
鹊华秋色连乡愁
立于大桥南岸石坝,目光沿1256.4米的雄伟桥身北望——从大桥北枕的“鹊”山起,就接入了元人赵孟頫所绘《鹊华秋色》图的悠远画境;再顺着桥下奔流的黄河东望至水曲处,所见“孤嶂凌霄”,若“芙蓉秀出”者,则为“华”山,即名载《左传》和《水经注》的“华不注”山。鹊与华,也是古今诗人咏赞“齐烟九点”中的两点。清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二月,站在10多公里外隔着宽阔的大明湖北睹鹊华的乾隆皇帝,对照专门从北京取来的《鹊华秋色》图,印证了赵氏所绘之真实性后题诗赞曰:“天光澹霭水揉蓝,西鹊东华镜空里。”只是赵孟頫当年描绘这绝色美景时,黄河还没有流经此地,至1855年才因河南兰阳铜瓦厢决口改道北流至济南,遇鹊山受阻,转向东南,又逢华不注山设障,向北绕行,形成一个90度的大转弯。这就让《鹊华秋色》图里一东一西并列的鹊华两峰,变成隔河相望了。
深具意味的是,《鹊华秋色》图以乡愁为主题——曾出任同知济南路总管府事三年、也深深爱上济南的赵孟頫,晚年归隐江南吴兴,与生于江南、祖籍济南,但因战乱从未到过济南,却念念不忘自己“世为齐人”,别署“历下周密”“华不注山人”的画家周密交往甚笃。赵孟頫一边给周讲述济南行历,一边在纸上描绘着让周魂牵梦绕的鹊华山水。这幅绘于元代元贞元年(公元1295年)的“乡愁画”里,于1912年嵌入一座连接黄河南北、抵达“诗和远方”的铁路大桥,堪慰乡愁,可谓神来之笔,笔补造化。
泺水发源天下无
1901年,德国桥梁工程司博克威等在鹊华两山间勘选桥址时,布置了深达40至50米的15个钻孔,于黄河日积日高的泥沙底层“得大虫及石莲子无数”,这些“湖物”为旅人探求深藏于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景区的诗意秘境提供了索引——
时人据以推知黄河此处沙底乃昔日鹊山湖,亦称莲子湖,为汉后济水围淹鹊华两山而成。唐人《酉阳杂俎》载:“历城(济南)北二里,有莲子湖,周环二十里。湖水多莲花,红绿间明,乍疑濯锦。”李白《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云:“湖阔数十里,湖光摇碧山。”明人刘敕《鹊山》亦见:“桃李春开日,楼船水涨时。许多寻胜者,到此好衔卮。”后为便利漕运,宋金之交的刘豫开挖小清河经此,此湖成了小清河的水源。
以济水为渊源的鹊山湖也源源不断注入着泺水。泺水源头为济南之南的泰山山脉汇聚的地下水,一路伏流至“历城故城西南”涌出,就是《水经注》形容为“泉源上奋,水涌若轮”的趵突泉群,亦名“泺源”——涌出地面后,继续“北流,注于济,谓之泺口也”,即今泺口黄河铁路大桥所在。泺水入济,后化身大小清河,再被黄河夺道。此地众水相争,成就了著名的泺口码头。连接黄河南北的原津浦铁路筑桥于此,一大原因是看中了这里的码头货源。编纂于1915年至1935年的《辞海》释“泺口”:“津浦铁路经之,市况称盛。”
以“湖物”为索引,读此泺口,不亦乐乎?还须提及一笔:地面全流程都在济南的泺水,是济南独具的水脉和文脉标识,赵孟頫诗谓“泺水发源天下无”。但多有图书、铭牌将济南之“泺”写作“洛”——而济南完全无“洛”水,铁定是错了。
登山《望岳》成大观
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北枕鹊山,鹊华隔河相望;立于华不注山之巅,又是遥看泰山山脉“齐鲁青未了”的最佳看台,诚然一屏北望南瞻、东盼西顾,各个方向都有奇绝看点的环幕景观。尤其,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从这里奔流入海,中华民族精神的标识泰山迤逦云端,河岱同框共览,唯此可见。
据说,唐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杜甫北游齐赵途中,正是登临此处的华不注山,遥看岱宗而得《望岳》。踏访可验,“不连丘陵以自高”的华不注山,确为望岳极佳看台:泰山山脉在其南方目及处,由西向东绵亘古齐鲁两地200公里——唐时登华不注山顶,眼前“湖阔数十里”加一片平野,与岱宗直线相对70余公里,正好拉开“齐鲁青未了”“决眦入归鸟”“阴阳割昏晓”的望岳视野与视角。明人刘敕撰历城方志《历乘》第十九卷辑录历代名人咏赞历城山水诗,其“华不注山”名下第一首,即杜甫《登山》——除诗题与《杜工部集》之《望岳》不同、“顶”字为“巅”外,内容为一,可证此说;明人王廷相登华不注山作《登山歌》亦有“岱麓群峰秀袅娜,莲蕊芙蓉万千朵”,宋人苏辙登上相邻的鹊山,作《鹊山亭》,遥望“南岭崩腾来不尽”,想到难以再续杜甫那样的《望岳》绝唱,“更欲留诗题素壁,坐中谁与少陵偕”,可并证登“山”望“岳”之说。
于这一悠远而宏阔的时空鸟瞰遥想:黄河改道山东东流入海,原津浦铁路于此穿越黄河连接南北,两条“大动脉”在此产生交集;尤其,新中国成立至今,泺口上下30公里河面上,另建有普速铁路曹家圈黄河特大桥、石济客专齐济黄河公铁两用桥,再加上京沪高铁黄河特大桥,四桥并陈,跨天堑,越百年,史书一样“晾晒”在如时光奔流的黄河之上,印证着中华民族从觉醒、抗争、胜利、崛起到复兴的标志性段落。
以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为线索,眼前鹊华、梦里乡愁,永恒岱宗、变迁河湖,古今未来贯穿连脉,蔚为大观,岂不壮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