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中
眨眼工夫,春节过完了,虎年新征程开始了。似乎还没有体味到过年的感觉,年就过完了。年味到底是什么味道呢?提到年味,我的思绪也回到了充满浓浓年味的我的少年儿童时代。
年的味道是妈妈的味道。
我老家是河北赵县,就是鼎鼎有名的赵州桥的所在地。母亲已经在20年前离开了我们,但时至今日,我仍然无法忘记她的音容笑貌,哪怕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我都记忆深刻。我的年是和母亲的操劳紧密相连的。
想当年,我们家境非常贫寒。但只要到了腊月,母亲还是会起早贪黑在我们非常拥挤的房间里——全家5口人挤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平房里,哪有什么卧室客厅餐厅之类的,现在经常自嘲地说那就是一个多功能厅,厨房在一个单独小屋或者就在室外搭个灶台——为我们尽可能地做好吃的。她总是连续几个晚上不睡觉,给我们蒸馒头、摊煎饼、做年糕,买上两斤肉剁成肉馅包饺子。这些都是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过年前几天,母亲就在屋里支起煎盘,通宵为我们摊煎饼。我们在土炕上睡觉,闻着柴火的熏烟,既呛人又幸福,因为这就是年来了,一年中最幸福的几天要来了。要知道,像我们这样的家庭,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小麦面粉做的馒头、年糕和肉馅饺子。条件好的时候,还能买上几块钱一瓶的白酒喝上几顿,那简直就太满足了。直到现在,在我的感觉中,天下最幸福的时段就是过年,最好吃的饭菜就是饺子。尤其是母亲通宵不睡觉给我们摊的煎饼、蒸的年糕、包的饺子。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什么是年的味道?就是过年前赶回老家看看老人,享受蒸年糕、摊煎饼、吃饺子的味道。年的味道就是老母亲的味道,就是妈妈的味道。
年的味道是鞭炮的味道。
爆竹一声辞旧岁。一年当中最期待的莫过于农历大年三十晚上疯狂放鞭炮。那时候,孩子们的娱乐活动不是玩手机刷抖音打游戏,而是聚在一起放鞭炮。
大年初一早晨去拜年时,很多人都会看谁家院子里的鞭炮纸屑多,就说谁家的日子过得好,经济条件富裕。我们家在村子里是比较穷的,所以我一般在拜年结束前不让家人清扫院子里的鞭炮纸,甚至有时候还去把大街上的鞭炮纸往自家院里捡一些回来,让来拜年的人看到我家鞭炮也没少放。现在想想这些既好玩又心酸,不过这就是当时真实的经历,这就是过年的真实记忆和味道。所以,在我们老家农村,过年和鞭炮紧密相连,无论是二踢脚还是礼花炮,无论钻天猴还是摔炮儿,都是孩子们的最爱。有了鞭炮,也就有了年的味道。这些年随着环保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禁放鞭炮。环境是干净了,但没有了鞭炮,年的味道确实淡了许多。
年的味道是新衣服的味道。
记得上初中时,我还经常穿打补丁的衣服。一件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大人们多少年都不买一件新衣服,但到了过年时,都会给孩子们添一身新衣服——一般都是由母亲手工缝制的。后来条件慢慢好了,可以买现成的新衣服了。但穿上母亲做的新衣服过年,那种感觉一生难忘。
新衣服一定要在大年初一早晨才可以换上,然后高高兴兴地、一蹦一跳地跑到街上去,那个开心那个高兴,无法形容。过年可以穿新衣,是孩子们非常渴盼的事。跟着大人走亲访友时,再被夸上几句“真好看”“真漂亮”,更别提有多高兴了。因此,过年的味道就是妈妈做的新衣服的味道。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大家一年四季随时都可以买新衣戴新帽,穿新衣过年的味道再也找不到了。
年的味道是拜年的味道。
每逢春节,晚辈就要给长辈们拜年。我们赵县的习俗是正月初一早晨,晚辈到亲戚家挨家挨户去给长辈拜年。一般来说,只要是一个姓氏的,就是一家子人,就必须去拜年。初一早晨先给自己的父母拜年,之后就开始同一辈分的人结成一队,挨家挨户到本家长辈家里磕头拜年。回家后放鞭炮、吃饺子。拜年时是要磕头的,这也是每个孩子从小必须学会的礼节。
大年初一早晨有凌晨三四点起床的,有四五点起床的,俗称“起五更”。一大早满大街都是拜年的人,遇到熟人要打招呼。如果是遇到辈分比自己高的,甚至在大街上就直接磕头了,再加上一句“大伯、叔叔,给您拜年了”。如果起晚了,到了别人家拜年时,人家已经开始煮饺子放鞭炮了,你就得在那里客客气气吃上一两个饺子再出门。
拜年时,家族越大的,磕头的家数越多。说实话,磕头既是个礼仪,也是个体力活,如果身体不好或者平时运动少、家族人数再多一些的,这一趟下来都会出汗腿酸。有时候在长辈家门口会同时遇到好几拨拜年的,那就需要排队了,一拨一拨地轮流进去拜年。虽然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在乎这个了,但一年一次的磕头拜年对于我来讲记忆深刻,所以年的味道也是挨家挨户给长辈磕头拜年的味道。
现在日子好了,大家反而觉得年的味道淡了。虎年春节已经逐步远去,留给你的年的味道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