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那片红色的土地

【字体:   

李 泳
  那年,我们去革命圣地延安参观游览。我们乘坐的是往返于临潼与延安之间的铁路通勤车。一路上,透过车窗举目远眺,看到延安顺着延河的走势,卧在一带狭长的巨壑里。通勤车抵达延安站之时,天边刚刚露出鱼肚白,东西两边的土塬以一种特有的气势扑入我的眼帘。当地早起人家窑洞里的灯火高低错落,星星点点地散布在高而陡峭的塬壁上,颇有点天上街市的韵味。
  当那座极具地标性质、早已举世闻名的宝塔山依稀进入我的视线,心头涌动的是当年无数热血青年曾有过的虔诚与庄严。
  除了油画般色彩浓酽的黄土塬和挂着红门帘的窑洞,延安在我面前打开的更多的是它时尚的一面。最不敢相信的是,我终于站在了神往多年的延安宝塔前。是的,它托举过一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代表这座城市的高度。还有那座著名的清凉山,延安时期,这里曾是中共新华通讯总社、新华广播电台、解放日报社、新华书店等所在地,原来竟是不大的几处窑洞。
  来到著名的王家坪和杨家岭,在这里,我看到了许多保存完好、对游客开放的重要革命遗址。尽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可那些改写了一个国家命运的神圣建筑出现在眼前时,那简陋的外表还是让人有些难以置信。乡间教室、土坯墙,坑坑洼洼的黄泥地面……这些地方孕育过怎样惊天动地的力量。
  在延安的一整天,我一直在四下探求、寻觅着什么。彼时的延安很安静,每到一处,我都情不自禁地想: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究竟有多少来自五湖四海、怀揣理想与信念的英雄豪杰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生活过?
  在位于李家村的四八烈士陵园里,我们找到了那位著名的战士张思德的墓。墓碑顶部一枚闪闪的红五星下,镌刻着7个遒劲大字:张思德同志之墓。张思德,1944年9月5日因窑洞塌方救其战友而牺牲,年仅29岁,是一个正值英年的小伙子。正午强烈的阳光形成的反射光长久地刺激着我的泪腺。环抱李家村的荒塬上没有多少树和草,也没有羊群和信天游,只有千年如斯的苍茫一片。在这里,我领略到了那个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象与革命气概,我尽力去听时间的足音,去触摸历史的脉搏,只听见血在我周身血管里“嗖嗖”地奔跑。
  从延安归来后,在江南潮湿的春夜翻阅手机相册里珍藏的那些干燥而阳光辉耀的风景,恍惚中,我甚至有些疑惑,自己真的去过延安吗?每当出现这种感觉,我就从书橱里找出《茅盾文集》翻看。茅盾先生在《风景谈》一文里写道:“在这里,蓝天明月,秃顶的山,单调的黄土,浅濑的水,似乎都是最恰当不过的背景,无可更换。自然是伟大的,人类是伟大的,然而充满了崇高精神的人类的活动,乃是伟大中之尤其伟大者!”犹记当年我在中学课堂上初读《风景谈》这篇课文时,语文老师诠释说,文章里的许多场景其实是暗指延安。对啊,我比照着茅盾的文字与存留于自己脑海中的印记,真真切切地确认了,我去过的地方当然就是延安,就是那片早就闻名于世的红色土地。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