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氤氲江南岸

 【字体:

■刘建春
  江南的年俗,既精致又豪放,既淡雅又浓烈。在鱼稻文化盛行的鱼米之乡,过年是一年中最大的盛事,那里藏着人们内心世界中欢乐与喜庆的渊薮,代表了一切美好的憧憬,就像是一个乌托邦,一个桃花源,一个无比欢快的人间大舞台。
  过年期间,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暖色调画面。人们用最美好的语言,互相祝福,互相感恩,互相鼓励,亲情和邻里的友善,在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之间氤氲。
  在美食的鲜香、年画的浓烈、戏曲的狂欢和灯会的璀璨烘托下,江南的年味,更显得红红火火了。
  过年最隆重的仪式,就是年夜饭。这场宴席上,一家子老少齐聚,其乐融融,不上一道大菜,不足以表达欢乐喜悦之情。
  就在这时候,三件子登场了。三件子是对一年来生活的总结,是对五谷丰登年景的一次集中检阅,是岁末筵席舞台上演的一出压轴大戏。
  三件子是指全鸡、全鸭、蹄髈三样东西通过小火慢炖,熬成的一锅鲜汤。
  这种鲜汤的烹制方法,不知起源于何时,这道美食原材料的家常性和烹制的漫长过程,暗合了农耕时代那种慢悠悠的生活节奏。或许,三件子起源于寻常人家木船后舱的小灶,或许出自一位思念远嫁女儿的母亲之手,也可能出自一个略通厨艺游子的突发奇想,他们用美食代言,诉说对亲人的惦念。小小木船划向远方目的地之时,船尾小灶上已架上一口12寸的砂锅,船桨慢慢地划,文火悠悠地炖,几十里水路下来,船靠码头了,三件子也酥了。
  三件子放在过年时炖,是为了体现一种特别的仪式感,烘托喜庆与团圆的氛围。加上这道菜比较耗时,一般人家平时也没有那么空闲的时间去烹制。过年时,正值寒冬,一家老小齐聚一堂,酒酣耳热之时,一个硕大无比、热气腾腾的砂锅惊艳亮相,一口汤直击味蕾,那酣畅淋漓的醇鲜和清香,才镇得住这美味佳肴争奇斗艳的年夜饭江湖。
  三件子是一道带着脉脉温情的美食,除了亲友馈赠过程中洋溢出的那种浓浓的人情味,还贯穿着文无定法的理念。假如你创作激情激荡澎湃,觉得三件子意犹未尽,还可以继续加食材,加火腿、鸽子蛋,三件子瞬间变成五件子,再加别的,又可以升级为七件子,你有多大的理想,就给你多大的舞台。
  喜爱清淡的,还可以加点辅助食材解腻,如冬笋、茨菇、百叶结等,唯一的要求是,添加的食材本身不能有太强烈的味道,不能喧宾夺主,这样,辅材吸足了高汤的鲜香,方可辅佐三件子闪亮登场,成就三件子的功德圆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当王安石写下这首诗的时候,不知道他有没有看到江南地区家家户户在年前贴门联的盛况。
  在过年的气氛中,贴门联是少不了的步骤。
  苏州桃花坞,那里曾经桃花灼灼,灿若云霞,那里曾经百工聚集、机杼声声,手工艺制作盛事,曾经延续了300年。鼎盛期,从那里数千能工巧匠手中,出产上百万张年画。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曾经是京杭大运河南北两端最负盛名的年画产地,有“南桃北柳”之称。
  桃花坞距离阊门不远,只有一两里地,在没有高房子的年代,在桃花坞一抬头,就能看见巍峨城楼,好像高耸入云,渐渐走近,一股敬畏感就会油然而生。随着京杭大运河开通,阊门这里成了水陆码头,货物堆积如山,行人好像流水,一家挨着一家店铺的招牌灿若云锦。
  桃花坞既享有闹市区的交通便利,又别有一番僻静,而且地价便宜,因此明清时百工云集,不仅是木刻年画,而且刺绣、装裱、扇作、骨雕、玉雕、漆器、盆景、泥人、铜镜、灯彩等80余种手工行业,在桃花坞、阊门西街、皋桥头、吴趋坊遍地开花,聚集了能工巧匠三四万人。资金不够,阊门大街上鳞次栉比的钱庄是强大后盾,产品做好了,阊门内外的店铺可以将这些工艺品卖到城里,卖到四乡八镇,卖到皖赣、湖广,卖到日本、朝鲜等地,甚至更远。
  桃花坞木刻年画深受文人画的影响,大俗中透着大雅,逢年过节,再节俭的人家,都要花一碗焖肉面的钱,买一幅桃花坞木刻年画回来,讨个吉祥口彩。过年时,人们最喜爱张贴在家里的有“一团和气”“门神”“麒麟送子”“连年有余”等象征吉祥如意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大红大绿的色调,极尽喜庆的气氛,饱蘸着人们对来年幸福生活的期待。
  看一场春台戏,是江南年味必不可少的节目。
  稻谷归仓了,年货也准备好了,一种闲适就像冬日的暖阳,在城乡廊檐间、田野上蔓延。忙了一年,现在属于休闲时光,犒劳自己的时候。等过了年,亲朋好友互相拜访宴请结束,春台戏就开始上演了。
  从消息传来,到戏班子真正到来,有一段时间。戏班子到来,只有经办的几个人知道。某天傍晚,在一座高高的石拱桥上,在外面玩耍的男孩子看到有一个船队越驶越近了。第一艘船上装满了色彩斑斓的戏衣和形状各异的道具,高大的红漆木箱是那样夺人眼球,中间的几条船有高高大大的船舱,船外还晾着花花绿绿的戏衣,想必那就是演员和乐师的宿舍了。末尾一条船上设有行灶,是戏班子做饭用的,那袅袅炊烟一路飘散,渐渐消融在夕阳的余晖里。
  春台戏和平时的演出不一样,强调喜庆和热闹,和过年的欢乐氛围相契合。有三本戏是乡亲们百看不厌的:《单刀会》写的是三国时,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的宴会,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十五贯》说的是苏州知府况钟通过缜密调查,终于平反两宗冤狱的事;《占花魁》说的是卖油郎秦钟靠朴实与真诚征服了被称为“西湖花魁”的杭州美女的故事。
  春台戏演出季,就是一场狂欢节。人们尽情挥洒激情,尽情享受欢娱。而且,和城里戏园子的演出不同的是,春台戏是男女老少皆宜,不管平时看不看戏的,都是春台班的粉丝,这几天再忙的事情也先放一边,看戏就是最重要的工作。
  元宵的灯市,以最璀璨的光彩、最浓烈的色调和最喧闹的气氛,给春节一个圆满的收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写这首《青玉案·元夕》的时候,辛弃疾在南京、苏州、杭州一带旅行,正好看到了江南灯市的热闹场景。
  早在腊月,街上的灯市就开张了,各式各样彩灯挂出来,白天流苏飘逸,夜晚灯火辉煌。据说,宋朝苏州最流行的花灯叫琉璃球和万眼罗,另外还有云母屏、水晶帘、百花栏、流星红等,都深受人们喜爱。街道两旁密密匝匝的花灯,照得四周亮如白昼。看灯的女孩子略施粉黛,面色灿若桃花,善睐的明眸左顾右盼,灯火映照着笑脸,就像花儿一样开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过了元宵节,江南的年就谢幕了,人们又开始了新一年的忙碌。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