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高考季,我想到了我们一家三代报考铁路的故事。
我的老家是离大同有40里地的一个不足50户人家的小村子。离村不远就是京包铁路随士营站。爷爷从小父母双亡,虽然不识字,但走南闯北见识广、办事稳妥,村里人有什么大小事务都找他出主意。他经常去车站办事,对铁路略知一二。
因为家里贫困,爷爷勉强供父亲读了3年春冬季私塾。新中国成立后,父亲得知大同要考试招工,有铁路、公安等。已卧病在床的爷爷很坚定地说,考铁路吧。国家需要建铁路,错不了。父亲听了爷爷的话,考了铁路。爷爷得知消息后当天便离世了。那年,20岁的父亲告别刚结婚不久的母亲,只身一人去了大同,成了一名修铁路的工人。经过学习后,他被分配到口泉沟当了一名养路工。由此,父亲开始了举起洋镐与钢轨石砟天天打交道的“养路人生”。他在那条不足30公里的铁路支线上洒下了汗水,倾注了心血,和工友们硬是把一条老旧的铁路线整治成了标准线。
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煤炭能源需求量增大。担当大同煤炭外运主力军的大同铁路分局开始面向社会招工。此时,市里很多单位也正招工。有多项选择的哥哥本想报考市里一个单位,已是领工员的父亲却坚定地说,考铁路吧,铁路发展会越来越好。最后,哥哥报考了铁路,成了一名三等站的扳道员。当时,道岔完全由人工扳动,哥哥认真扳道,之后又到电大学习深造,在多个岗位上施展才能,发挥作用。
从学校毕业后,喜欢文学和美术的我也在父亲的影响下进了铁路。我来到父亲干了半辈子的口泉沟,从司炉工干起。经历了司炉和副司机岗位后,我以理论和实作、操纵的高分考上了司机,先后驾驶过前进型蒸汽机车、东风型内燃机车、韶山型电力机车。年复一年,机车不断更新换代,我们敬业奉献的精神和敬畏安全的责任感从未改变。
当我的孩子高中毕业选择报考的学校与专业时,我也像父亲一样,坚定地说,报考铁路特色的大学,学电气工程专业吧。有着做软件工程师梦想的孩子反复思考后还是听从了我的意见。后来,他以高分考进了华东交通大学,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后应聘进入了铁路供电段,从一名接触网工干起。由于受铁路良好家风的影响,孩子踏实肯干,能够在小站工区吃苦受累,加之专业特长突出,他进步很快,入路三年,多次获奖。
我们一家都是从一线岗位干起,正好涵盖了“车、机、工、电”四大工种,有在高空干接触网工的,有在地面上修铁路的,有开火车的,还有行车指挥的值班员。
在铁路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的熏陶下,我们都练就了过硬的本领,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格。我们都十分庆幸选择了铁路,铁路大舞台成就了我们的人生和事业。今天,高铁成为中国的亮丽名片,这正是青年人干事创业的好时代。我们所在的大秦铁路是创造世界铁路奇迹、书写中国重载辉煌的能源大动脉,我们引以为荣。
铁路是一座淬火成金的大熔炉。希望更多青年学子投身中国铁路发展的伟大事业中,展现作为、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
本文图片由冯原平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