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铁的家风” 续写调车先锋荣光

【字体:   

介休站甲班甲调作业人员在进行列车编解作业。秦琦 摄
  班组精神:勇担当 重传承 争先锋
  班组荣誉:全国青年文明号 第23届铁路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夜色如墨,介休站调车场灯火通明,车钩碰撞声划破夜空。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介休车务段介休站甲班甲调的青工穿梭在一列列满载货物的钢铁长龙间,检查车钩、摘解风管、确认信号……当朝阳洒满股道,他们的工作服早已被汗水印出深浅不一的痕迹。
  作为南同蒲线运量较大的装车站,介休站日均装车574辆、11.48列,承担着晋煤外运、物资中转的重要任务。“班组从成立到现在已有64年,不断刷新着安全生产天数!”甲班甲调第27任调车长王鹏自豪地说。这支由6名平均年龄不到28岁青年职工组成的队伍,日常负责列车编组、取送、溜放等作业,为每一趟列车的安全畅行保驾护航。
  实干担当 扛起安全重任
  “调车作业就是与时间赛跑。”这是甲班甲调青年们挂在嘴边的话。寒来暑往,他们顶着烈日、冒着风雪,在股道间穿梭,把“担当”二字融入每一次作业里。近期,持续的降雨给调车作业增加了不小难度。
  10月18日,刚结束夜班作业的甲班甲调青年们正准备交班,电台里突然传来紧急指令:“下行场9道有一列集装箱列车,需立即送入南箱铁路专用线装卸!”调车长王鹏瞬间疲惫全消,迅速召集组员:“大家加把劲,早一分钟送达,就能为增运多争取一分钟!”
  雨中的调车场湿滑难行,视线也受到影响。连结员安金文攀爬车梯时,雨水顺着安全帽檐往下流,他却毫不在意,眼睛紧紧盯着前方信号;“00后”连结员常书权猫腰检查车辆制动状态,泥水溅满了工装裤腿,却丝毫没有放慢速度。摘风管、拧闸链、确认进路,组员们默契配合,对讲机里只有简洁的指令与复诵。当列车稳稳停在铁路专用线上时,货场工作人员向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每一趟作业都不能马虎,因为我们肩上扛着的是运输安全的重任。”王鹏说。在他的带领下,甲班甲调优化分工、加强联控互控,平均每批作业时间缩短10%,年均完成作业钩数4728钩,调动车辆67356辆,编成列车520列,在保障电煤运输、货运上量的任务中,始终冲锋在前。
  薪火传承 滋养青春成长
  “来甲班就得争先,靠啥争先?就靠手里的活,就靠标准化作业,这是我们的‘家风’。”王鹏说。这份对安全的坚守与对效率的追求,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深深扎根于甲班甲调六十余载的传承沃土。那些刻在作业流程里的标准、融入工作细节的严谨,都能在班组的荣誉记忆中找到源头。
  走进甲班甲调的荣誉室,一张张老照片、一个个老物件诉说着这个班组的传承故事。20世纪60年代,铁道部专家组来介休站调研后,将以梁增荣名字命名的“梁增荣调车法”写入《技规》。从此,班组就立下了“我们自己定的规矩,我们必须带头落实”的“家规”。从《班组管家账》、“3583”调车工作法到“严、细、实”班组管理法,这些“传家宝”在一代代甲班甲调人中不断传承,成为他们成长的养分。
  “要是没有师傅们的耐心教导,我不可能这么快成长起来。”常书权回忆起刚入组时的经历,至今仍记忆犹新。2024年9月,刚从铁路院校毕业的他,对调车作业还很生疏。一次作业中,他连挂车辆后忘了撤除轮下铁鞋,师傅安金文赶紧叮嘱他并及时撤下铁鞋:“铁鞋不撤,会影响行车安全!”
  事后,师傅带他来到荣誉室,指着满墙的奖状说:“这些荣誉都是前辈们用一次次标准作业换来的,规章就是底线,必须刻在心里。”从那以后,常书权把规章手册带在身边,一有空就学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追着师傅们请教,还专门记录作业中的易错点反复琢磨。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5月,他在介休车务段技能竞赛中获得连结员第二名,8月又因及时发现上报钢轨接头夹板安全隐患,在全段通报表扬。
  如今,常书权成了新工们的“小老师”。他结合亲身经历在新工座谈会上进行了交流分享,这份薪火相传的担当,让安全理念在代代传承中熠熠生辉。
  创新活力 攻关作业难题
  在甲班甲调,大家不仅传承着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更凭借创新实践,为班组注入新活力。“不能只满足于完成任务,还要想办法做得更好、更高效。”这是王鹏一直强调的理念。
  进入四季度,班组全力冲刺全年任务目标,针对平板车结构特殊,检查走行部和车钩时,作业人员需要频繁弯腰、探身,耗时久、易疲劳的情况,王鹏组织组员开展攻关。他们带着卷尺和秒表在现场反复实测,一次次调整检查姿势和路线,总结出“旋转目视快检法”,将每辆车的检查时间缩短20%以上,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
  安金文则把创新延伸到了安全宣传方式上。去年底,该段推行“人身安全十卡死”“防溜安全十卡死”等制度,安金文发现有些新职工对规章理解不深。于是,他利用休班时间,带着相机在作业现场取景,把“不侵限、不钻车”等要求拍成一个个生动的小场景视频,制作成“电子教材”。这些视频在全段推广后,受到了新职工的好评。
  除了工作中的创新,生活里的甲班甲调也充满青春活力。休息时,组员们会相约一起打球锻炼,增强体能;热爱摄影的安金文,时常定格大家奋斗的身影;偶尔组织的团建活动,让彼此的关系更加融洽。“生活中团结互助,工作上才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王鹏说。
  27任调车长、100多名连结员,半个多世纪薪火相传,一代代甲班甲调人秉持“铁的家风”,让调车先锋旗帜在运输一线高高飘扬、永不褪色。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