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葱少年到双鬓染霜,是时间赋予他的印记;从技术能手到行业权威,是他反馈给时间的硕果。三十载执着钻研,日复一日默默坚守,刘效聿在庞杂的数据洪流之中,精心守护高原列车的运行控制系统,用持续创新筑牢安全屏障,在世界屋脊彰显了铁路人的赤诚与担当。
雪域启航,青藏铁路走出车载“硬核”专家
9月的格尔木秋高气爽,格尔木机务段院内,HXN3型内燃机车穿梭往来,这一景象令刘效聿陷入回忆。20世纪90年代,担当青藏铁路西格段牵引动力的28台东风型内燃机车,因搭载国内少有的先进技术,被全段上下视若珍宝。主修内燃机车专业的刘效聿颇受感染,也深深爱上检修机车这份工作。
刘效聿最擅长柴油机调速器的检修调试,经他调校的机车“转速稳、动力足、油耗低”,司机们出车前总会找他专门调试。久而久之,他便有了“调速器大拿”的美誉。凭借这一专长,他还被派往柯柯机务折返段行修组做技术支持,在平均海拔3600米的恶劣环境中,他一边努力适应气候,一边主动拓展机车多部件维修技能,全力保障每趟列车安全穿越关角山。
随着青藏铁路不断延伸、新设备逐代更迭及运输站段布局调整,刘效聿的岗位不断变动,但学习从未停止。2005年,他调入格尔木机务段监控车间;2009年,该车间整体划归到电务系统。LKJ2000型列控装置、ITCS车载设备、GYK轨道车设备等新技术接踵出现,让他不得不一次次从零开始迎接新的挑战。对他个人而言,岗位转型是压力,也是提升技能的机遇。面对厚厚的技术手册、复杂的电路原理图、生涩的英文单词,刘效聿没有丝毫退缩。白天,他跟着技术员学实作;晚上,对照笔记啃原理。为能牢牢记住英文术语,他在家里搭建起“学习角”,将术语贴满墙,反复背诵记忆。
凭借执着钻研,刘效聿不断拓展技能边界,逐渐成长为设备检修“多面手”,在青藏铁路西格二线铁路控制模式和数据运行验证等重要工作中,发挥了技术骨干作用。在2013年青海省第九届职工职业技能竞赛中,他凭借扎实功底一举夺魁,获得“技术状元”称号。
创新攻坚,高原天路育出技术革新能手
刘效聿从技术骨干向创新人才的蜕变,始于青藏铁路格拉段通车之际。
青藏铁路格拉段运营初期,同步使用了国外公司的NJ2型内燃机车、ITCS系统及国产LKJ2000列控装置、TAX等辅助设备,中外设备电源电压不同,信号类型也有差异,导致设备故障频发。当时,车间缺乏专业检修试验手段,维修效率较低。“这块硬骨头我来啃!”刘效聿主动请缨,带队攻坚。
此后3个月,他每天下班后多留一小时,绘制电路原理图,推演电路逻辑,常为设定一个参数熬至深夜。为了确定最佳电源电压,他连续一周开展测试,数据记满3个笔记本。没有专用工具,他就用锉刀、烙铁手工制作;信号传输不稳定,就一次次调整电路布局。经过反复改进,他成功搭建起车载设备室内检修试验平台。车间副主任付瑜忠评价说:“有了这个平台,不用上车就能完成TAX等设备检修和模拟试验,大幅提升了检修效率。”
高寒缺氧环境常让车载设备“水土不服”。2013年隆冬,NJ2型内燃机车在穿越隧道时,因燃烧不充分而产生的黑烟污染了电子元件,导致设备故障时发。为摸清症结,刘效聿当即申请跟车调研。在零下20摄氏度的设备间里,他冻得手脚发麻却仍坚持记录实时数据并进行缜密分析。找到症结后,他立刻回到办公室,更换清洁工具、研究分区清理方案,经反复试验,改进后的清洁工艺使此类设备故障率直降70%。他结合故障经验与检测数据,向上级部门提交专项报告,指出青藏铁路环境独特,设备修程必须贴合高原实际。这份报告推动了高原内燃机车车载关键设备修程及检修工艺的革新。
2023年,运行10多年的增强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ITCS)老化严重,需要全面改造升级。由刘效聿牵头完成的NJ2型、HX型机车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LKJ)控车、相位防溜等功能改造,为升级奠定了扎实基础,但在完善紧急制动功能时,改造仍遇到了电路不匹配的难题。刘效聿再次挺身而出,对照电路图标记关键点,反复研究确定改造思路。他戴着眼镜仔细进行操作,小心翼翼地拆下一个元件,将它焊接到另一个元件旁边。这一细微“改造”成功破解了机车紧急制动功能难题,解决了连厂家人员都头疼的问题。不仅如此,他还创新提出改进本补切换装置的关键方案,进一步为设备升级扫清了障碍,助力格拉段列控系统实现了全面国产化更替。
匠心传承,高原铁路搭起人才孵化基地
凭借数十年深耕积淀,刘效聿于2017年被聘为青藏集团公司首席技师。2021年“刘效聿铁路信号工青藏铁路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
刘效聿坚信传承的核心是“授人以渔”,于是把技术攻坚变成“实战教学”,以技术难题作为“活教材”,从数据采集、故障分析到方案制订、动手组装,全程耐心讲解、倾囊相授。为解决机车电源电压波动影响设备稳定的问题,他带领攻关小组开启“蹲守模式”,连续一个月驻扎在白天闷热难耐、夜晚寒风刺骨的检修库内,专心采集电压数据。他们轮班采集数据,绘制曲线分析图,制订改进方案,最终使故障率降低了40%。
为解决“学习培训资源相对匮乏”的问题,他一头扎进车间废旧库房,将老化或升级淘汰的报废设备逐一拆解、清洁再按需组装,历时半年建成了集故障模拟、操作演练于一体的列控车载设备实训平台,使车间季度练兵考核通过率从65%跃升至92%。据统计,他通过拆解重组设备零件,3年节省下设备资金230万元;接连攻克多个设备故障难关,每年节约返厂维修费超10万元。他笑言:“只要摸透设备‘性格’,废铁也能变金矿。”
工作室成立以来,技术成果丰硕,12项QC成果先后获得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青海省表彰,为现场作业提质增效和队伍成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期间,他助力培养技师12名、高级技师3名,其中9人摘得“青海省技术状元”桂冠,6人获评“全路技术能手”称号,多人走上管理岗位。车间技术员龚翙说:“我就是刘师傅带出来的‘兵’,他的工作理念和方法,给予我很大的帮助。”
今年1月,工作室被国铁集团命名为“铁路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为集教学、研发、攻关于一体的高原技术创新基地。面对青藏铁路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刘效聿言传身教、倾囊相授,全心全意为高原铁路培养更多接班人。
躬身践行,雪域之巅铸就天路护航卫士
“青藏铁路建设者征服的是高原冻土和恶劣环境,我们要征服的是设备故障。攀登的海拔不同,但青藏铁路精神高度一致。”刘效聿对青藏铁路精神有着深刻感悟,他身上那份“敢啃硬骨头”的拼劲和韧劲,正是几代青藏铁路人共同的精神底色。
每当工作有需要,刘效聿总是冲在最前面。列控装置需要精准的地面数据,他便主动领下“目标打点”任务,时常半夜动身登乘货运机车,紧盯目标点位,精确记录车站、信号机和道岔位置,一趟往返要花费10多个小时。为不影响司机操作,他总默默站在司机身后,每次登乘回来眼睛干涩、四肢酸痛,却从不言苦。
格拉段换轨作业期间,沿线集结的轨道车、大型机械车频发故障。刚从唐古拉站处理完设备故障回到格尔木的刘效聿还没来得及休息,就接到车间紧急求助电话。当雄站外一辆轨道车的GYK设备出现故障,同事们在现场排查一天无果。他立刻带上还未打开的行李,辗转千里赶赴现场,忍受着高原反应带来的剧烈头痛,蹲在车上依次检查线路和板件,最终顺利排除故障。
这样的紧急驰援对他来说已是常态,为处理故障睡在海拔4000米高的机房、为采集数据忍受烈日炙烤、为确保设备状态顶寒风逐车登乘核对,这些经历都是他的光辉勋章。
岁月染霜志未改,护航天路三十载。刘效聿的梦想简单朴素,却掷地有声:“让每一趟高原列车都安全飞驰在雪域之巅。”
榜样档案
刘效聿
中共党员,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格尔木电务段车载设备车间技教员,曾获青海省青年岗位能手、国铁集团“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带头人、铁路工匠、全路技术能手等荣誉。
采访手记
高原铁路守护者的时代担当
“心系国脉从实际,念于专业重真才,天佑精神当牢记,亦步亦趋上高台。”刘效聿参加工作那年,父亲手书的这幅书法作品,他至今保存得完好如新。30年岁月里,他始终以父亲的教诲为座右铭,扎根一线,执着坚守,将个人理想与价值深深融入企业与国家的发展。
当一趟趟列车翻越崇山峻岭、驶向拉萨,驾驶室里那平稳跳动的绿色波形,既是刘效聿匠心守护的平安图谱,亦是许许多多的“刘效聿”们以青春为笔共同书写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