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辆段北京西检修车间副主任、“王勇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王勇:
电路板上舞出精彩人生

【字体:   

王勇在查看职工手工焊接的数字电路板。徐强  摄
  一列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列车由4万多个零部件组成,涉及机械、冶金、材料、电力电子等众多技术领域。每个零部件都要经过极其严格的精密检修才能上线运行,每趟列车的平安运行都离不开专业检修人员的全力以赴。
  “用这个试验台给受电弓阀板做‘CT’,能精准检测内部电路板上精密配件的运行情况。”北京车辆段北京西检修车间副主任、“王勇创新工作室”领军人王勇说。他带领团队与路内外专家强强联手,研发了“CR400AF动车组受电弓阀板检修试验台”,率先实现复兴号动车组受电弓全过程、全流程、全要素的自主修。
  1976年出生的王勇,从一名中专学历的车辆钳工成长为铁路系统的知名专家,带领团队多次打破技术壁垒,主持科研项目200余项,累计为企业节支创效8000余万元。此外,他还在复兴号动车组检修、机车检修、工务钢轨探伤智能分析等技术领域实现“跨界”创新。
  自学成才: 爱琢磨、不服输,车辆钳工“玩转”数字电路板
  1993年,17岁的王勇怀揣梦想,在离家2公里的丰沙铁路养三乘降所踏上了求学的列车。
  这个在铁路边长大的农村娃,考入了太原铁路机械学校。“父亲是十里八乡有名的木匠,希望我长大后能成才!”王勇从小受父亲精雕细琢的精神影响。
  1997年,王勇走出校园,成为北京车辆段的一名车辆钳工。初到岗位,他感受到深深的落差,每天用25公斤重的大扳手拆卸客车转向架。“我想让大家干活更省力。”王勇回忆道。
  爱琢磨、好研究的王勇,用8毫米钢板自制了一款轻巧的新工具,替代了大扳手,省力省时,让身边的老师傅们刮目相看。“感觉自己做的事情特别有价值。”谈及人生第一次创新,王勇眼中闪耀着自豪的光芒。
  在那个年代,少有人对作业方法产生质疑,更不善于应用新工具,但王勇做到了。
  2006年青藏铁路开通,火车开上“世界屋脊”,新型客车投入使用,北京车辆段选拔了一批综合能力强的年轻职工投入客车网络电气检修工作,王勇位列其中。
  当时,列车上部分电气设备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电子显示屏坏了,要等3个月才能换新。“不能等,得想办法快点修好。”只要遇到困难,王勇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
  他一次次到中关村的店铺“串门”,借助聊天“偷师学艺”,把电路板研究得明明白白,掌握了数字电路技术,最终修好了显示屏,这也为他的创新之路奠定了基石。
  难题接连出现,不服输的王勇就一个一个破解。
  网关是列车信息互联互通的关键设备,国外厂家设置了层层技术壁垒,价值7600元的网关维修一次要3000元。
  网关的核心电路板上,如指甲盖大小的神经元芯片集成了3个CPU、64根引脚,每根引脚的焊接精度在0.02毫米以下,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3。“能掌握换芯片的技术,就能节省巨额费用。”王勇暗下决心。
  纸上易、实践难。王勇在试验台上一次次尝试,仅用3个月,研究出手工换芯片技术,当月就有价值超过50万元的数字电路板“重获新生”。
  “在技术攻关中,我得到了多位知名专家的指点和帮助,在他们身上领悟到创新工作的意义。”王勇心怀感恩地说。
  两次偶遇:向“大国工匠”“时代楷模”看齐,在平凡岗位干出不凡业绩
  2015年,当王勇被人工更换网关神经元芯片的难题困住时,他偶然看到电视播放的纪录片《大国工匠》,“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以0.02毫米的精度为国之重器“点睛”。
  顾秋亮的“两丝”(1丝等于0.01毫米)钳工技术,让王勇看到了故障网关“复活”的希望。几经周折,他联系到顾秋亮,讲明来历、道出难题。“大国工匠”被王勇的执着打动,将“两丝”绝活倾囊相授。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两丝’技术练的是手感,强化的是手、眼、脑的配合。”王勇用笨重的老虎钳和锉刀无数次地练习,将钳工技术转化为维修数字电路板的“两丝”手工换芯技术,让人工更换网关神经元芯片成为现实。
  像顾秋亮教他一样,王勇把“两丝”技术教给了工作室所有人。目前,团队技术已经从更换64根引脚芯片,升级到更换176根引脚芯片的水平,具备了修复动车组高价值电路板的能力。
  “我在顾秋亮身上学到了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单杏花的家国情怀就像一盏灯塔,为我的研发工作指明方向。”王勇意味深长地说。
  王勇与“时代楷模”、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单杏花的偶遇,是在2023年第二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在王勇团队研发的“CR200J通讯/重联车体配线测试仪”展区内,不少专家为复兴号“绿巨人”的检修技术慕名而来。
  “有了这台设备,我们现在仅需2人、20分钟即可完成216根全列贯通配线的检测工作,工作效率提升了近40倍。”王勇为大家介绍。
  “看到你穿的制服很亲切,我也是铁路人!”单杏花一边说一边参观王勇的项目。王勇初见12306系统掌门人,心情格外激动。交流中,单杏花向王勇建议,要多使用国产技术和设备开展研发工作。
  “单杏花的思路非常有前瞻性、战略性。”王勇提及单杏花肃然起敬。
  当前,“王勇创新工作室”研发的客车火灾报警器检修试验台正在测试鉴定中,项目核心设备和软件均为国产技术。该项目推广应用后,将解决现有客车火灾报警器检修、检定依赖外协厂家的问题。
  “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咱中国人的手里。”近年来,作为首都工匠学院唯一一名铁路系统的职工匠师,王勇多次到各大院校和企业交流授课,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播得更广更远。
  薪火相传:从一个人到一支队伍,合力担负创新使命
  走进位于北京车辆段北京西整备场的“王勇创新工作室”,“服务一线 自主创新”八个大字映入眼帘。从不足8平方米到48平方米,再到如今350平方米,工作室拥有10多个不同功能的自研试验台、1台数控机床、10名职工,平均每年为该段创造约1000万元的效益。
  2013年,在8平方米的工作间,王勇埋头研究着德国专家多年无法处理的难题:客车制动系统电子防滑器自进入中国后,每年冬天都会被冻住,导致列车故障。
  “我反复翻书、找材料,发现了‘压力露点’的原理,又结合专业知识,做了很多试验,破解了难题。”王勇大胆提出通过人工刺激的方式,让电子防滑器“打喷嚏”,将引发上冻的内部积水排出,从而“药到病除”。
  从在1台客车上试验到在北京车辆段所有配属客车运用,再到全国铁路所有客车运用,王勇的这项技术方法被写入《铁路客车运用维修规程》。
  2015年,王勇多次受邀到北京交通大学,向来自全路的100多位客车车辆检修技师讲授客车制动系统电子防滑器的故障处理方法。同年,“王勇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
  “以现场需求为导向,持续创新并让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是我们的使命。只有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才能完成更多新项目研发。”作为工作室领军人,王勇用心关注每位“战友”的技术提升和职业规划。手把手教、一对一带,他已为企业培养出46名高技能骨干,其中7人掌握了“两丝”手工换芯技术。
  “王勇是个‘工作狂’,起初大家不太理解他,现在都很佩服他。”“王勇创新工作室”工班长赵严强说。他是第一个和王勇学会“两丝”手工换芯技术的人,在王勇的影响下,他积极投身于技改工作中,设计制作了43款小工装,大大提高了检修效率,取得6项国家发明专利。
  “乘务巡检图片AI识别验证、输入输出电路板调试、网关试验台组装……”王勇工作台旁的白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工作计划。
  近年来,王勇带领团队创造了多个让中外技术专家叹为观止的“奇迹”,有知名企业用高薪向他抛来橄榄枝。“取得成果得益于企业的鼓励、同事的支持,成果是团队的,更是企业和国家的。”王勇坚定地回答。
  让人才与技术实现“双向奔赴”,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在各领域各系统推行专家库制度,王勇作为首批局集团公司内专家被吸纳入库,与更多铁路技术骨干合力共为,攻克“卡脖子”难关。
  “新时代,技能人才成长有了更好的政策,发展有了更持续的动力,个人也有了更广阔的舞台。我们将继续努力,在创新路上走得更远。”王勇谈及未来充满信心。
  榜样档案
  王  勇
  中共党员,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车辆段北京西检修车间副主任、“王勇创新工作室”领军人,曾获北京市劳动模范、首都劳动奖章和全路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采访手记
  二十八年匠心琢光
  初见王勇,他坐在试验台前,透过放大镜仔细检查着电路板芯片每一根引脚的焊接点,神色严肃认真。
  王勇的办公室桌上、书柜里摆满书册。说他是一名“学习型工人”,非常贴切。他翻译研究英文原版技术资料400余篇、写下工作笔记4万余字、绘制图纸3000余张、主持科研项目200余项、撰写学术论文12篇……他将许多“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份责任感和敢为人先的执着,让我们心中亮起了一道光。
  走近王勇,我们深切感受到一颗永远追求卓越的心灵。正是这种28年如一日的奋斗进取,让他在电路板上舞出了精彩人生。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