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桥工段检查监控车间钢轨探伤工徐鹏:
择其所爱 守其所责

【字体:   

图为徐鹏在标定焊缝探头的基准灵敏度。王 玮 摄
  7月31日,中原大地热浪滚滚。在郑州北编组场,徐鹏带领几名探伤工顶着烈日进行钢轨探伤作业。“停!疑似螺孔裂纹。”伴着响起的报警声,徐鹏迅速作出判断。
  钢轨探伤是铁路安全的重要防线,通过超声波探伤仪和手工检查锤检测钢轨内部伤损及异常,从而消除安全隐患,保障行车安全。因此探伤工也被称为“钢轨B超师”。
  徐鹏是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桥工段检查监控车间的一名钢轨探伤工。从事钢轨探伤24年来,他保持着1.5万公里探伤零误判纪录。
  执着的理想在平凡工作中扎根
  1994年6月,初夏的郑州景色宜人,18岁的徐鹏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他即将从郑州铁路运输技工学校毕业。三年的刻苦学习不仅留下了美好的校园回忆,更让他自豪的是:凭借优异成绩,他一毕业就成了令人羡慕的铁路职工,捧上了亲朋好友眼中的“铁饭碗”。
  然而,当理想碰到了现实,现实给他泼了一盆冷水。徐鹏被分配到郑州工务段(现郑州桥工段)马寨线路车间,成为一名线路工。当时的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徐鹏每天与洋镐、钢叉、耙子“三大件”为伴,晴天挥汗如雨,雨天满身泥泞。这份看似毫无技术含量的体力活,让他一度陷入迷茫:这真的是自己想要的工作吗?难道要一辈子挥舞洋镐?
  细心的工长察觉到了徐鹏的失落。闲暇时,工区的师傅们给他讲述老一辈铁路人的奋斗故事,解释看似简单的砸洋镐工作对列车安全的重要性,分享“行行出状元”的人生经历。这些朴实的话语,渐渐温暖了徐鹏的心。
  不久后,单位举办了一场以“岗位成才”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作为观众的徐鹏被同事们激情洋溢的演讲深深打动。那些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事迹,那些催人奋进的话语,在他脑海中久久回荡。那一夜,他辗转难眠:同样是年轻人,同样在铁路工作,为什么别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绽放光彩?想通这一点后,徐鹏重新燃起了斗志——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在这里绽放生命的光彩。
  心态转变后,徐鹏开始以全新的态度面对工作。砸洋镐、扒道砟、紧螺栓,这些重复性劳动不再让他感到枯燥。在工作中,他逐渐对钢轨探伤产生了浓厚兴趣。每当探伤工推着检测设备经过,他都像孩子初次看到火车般兴奋。从那时起,成为一名探伤工的梦想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他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业务学习上。
  2001年,经过公开招聘考试,徐鹏如愿以偿地成为探伤组的一员。面对新岗位的挑战,他全身心投入学习:上班跟着师傅现场实践,下班反复练习检测技术,把各种钢轨伤损的波形特征详细记录在小本子上。“光是常用的探伤仪测试标准就有十多项,我干脆全部背下来。”徐鹏回忆道。
  从最初推车不稳、看不懂波形,到能够精准识别各种异常信号,徐鹏仅用了两年时间。靠着“蚂蚁啃骨头”的韧劲,他记满了3本共5万多字的学习笔记,逐步成长为探伤领域的专家。2003年,他在郑州铁路分局探伤技术比武中获得实操第一名;2007年,他以优异成绩获得探伤工技师资格。
  精湛的技艺在火热实践中历练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作为亚洲最大的编组站之一,郑州北站素有“十里站场”之称。历经70多年风雨,站区钢轨饱经沧桑,核伤、鱼鳞伤等“疑难杂症”较多,探伤工作难度很大。但在徐鹏眼中,这正是磨砺技术的绝佳“练兵场”。
  每天下班后,徐鹏都会详细记录当天检测到的钢轨伤损情况,并附上专业分析。日积月累,厚厚的“伤情档案”见证了他技艺的突飞猛进。“现场伤损复杂多变,每发现一处隐患,就积累一点经验。”除了精通无损检测技术,徐鹏还自学电路知识,深入研究钢轨伤损的定性、定位、定量方法以及焊缝工艺和伤损判别标准。
  随着学习的深入,徐鹏感受到探伤世界的奥妙。要掌握钢轨探伤仪的超声波原理,必须精通大量三角函数知识。这对只有中专学历的徐鹏来说并非易事。他采用最“笨”的方法——从机械记忆开始,将每一个公式都抄写数十遍,直到烂熟于心。渐渐地,这些公式在他脑海中形成了立体图像,能够快速对应到钢轨探伤中的声波反射角度计算、缺陷定位等实际应用场景。正是这份执着,为他日后成为探伤专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08年,徐鹏在第二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中荣获钢轨探伤工个人全能第一名,相继获得全路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并被评为全路首席技师和郑州局集团公司首席技师。
  2010年郑西高铁开通运营,中原大地迈入高铁时代。作为郑州局集团公司的“钢轨B超师”,徐鹏深知肩上的责任重大。他所在的检查监控车间负责郑州枢纽529公里高铁线路和12141处焊缝的检测工作。凭借对安全的绝对敬畏和严格执行标准,他和团队确保了高铁运营的安全。
  2016年4月,在郑徐高铁联调联试中,徐鹏带领班组奔赴砀山南站,圆满完成252公里线路和3430个焊缝的探伤任务。临行前,他喊出当好钢轨“排雷兵”的誓言,并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承诺。
  24年探伤生涯中,徐鹏破解技术难题26个、完成工艺革新22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项,总结出“心里稳、推行慢、坚持看、慎判断”工作方法,累计处置重大隐患1100余处,创下1.5万公里探伤零误判的纪录,用专业与坚守谱写出新时代铁路工匠的华彩乐章。
  匠心在桃李不言中赓续传承
  徐鹏的事迹看似平凡,却处处闪耀着工匠精神的光芒。
  在铁路标准化建设的浪潮中,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成为当务之急。作为全路首席技师,徐鹏2013年被委以重任,成为“徐鹏铁路探伤工铁路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主动承担起了科研攻关和青年职工培养的重担。
  结合探伤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徐鹏首次提出钢轨探伤仪供水系统革新设想。经过数十次试验和改进,他和团队成功研发出恒压水流控制系统,大幅提升了探伤效率。随后,他又与厂家合作开发新型水刷,将探伤质量推向新高度,并荣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在徐鹏带领下,工作室完成可动心道岔翼轨变截面探伤办法、钢轨探伤仪供水系统改进等20多项技术革新以及10余项作业标准和流程的制定完善。这些成果均得到推广应用。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李森就是在徐鹏的悉心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典型代表。作为退役军人,李森专业基础薄弱但勤奋好学。徐鹏每周为他“开小灶”,从基础仪器操作到波形分析,将经验、技巧倾囊相授。
  经过几年培养,李森在各级技能竞赛中屡获佳绩。2020年,他负责的钢轨铝热焊缝异难部位探伤流程工艺改进项目荣获郑州局集团公司青年创新创意大赛一等奖。如今,李森已成为青年职工的学习榜样。
  多年来,徐鹏牵头编写教材13册,编制案例分析2本,累计培训探伤工800多名,其中涌现出多名全路技术能手、省级技术能手等优秀人才。
  榜样档案
  徐  鹏
  中共党员,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桥工段检查监控车间钢轨探伤工,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全路技术能手、河南省劳动模范等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采访手记
  匠心在钢轨间闪耀
  郑州北站,烈日如火。徐鹏和他团队的身影,在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数日的采访中,徐鹏以20多年的执着坚守,为大家上了一堂生动的“匠心课”。
  在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代,徐鹏和他的探伤工同事们所代表的,是一种沉静的、近乎固执的坚守。他们的工作没有惊天动地的瞬间,却需要日复一日的极致专注;他们的名字或许鲜为人知,却构建起铁路安全最基础、最关键的防线。
  这份于平凡中铸就的非凡力量,是“工匠精神”最本真、最动人的写照。他们择其所爱,守其所责,用无声的行动,在钢轨上书写着对安全的无限忠诚。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