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逐梦点亮美好出行之路
——记中国铁设城交事业部副总工程师那艳玲

【字体:   


那艳玲(右一)与团队成员分析环境节能控制系统采集的数据。蒋荫国 摄

  初秋时节,一趟趟列车在万里铁道线上畅快奔驰,旅客出行体验越来越美好,神州大地呈现出一幅人享其行、生机盎然的生动图景。
  在海河之畔,那艳玲正带领团队有条不紊地整理分析实验数据,研究如何在复杂条件下打造最优轨道交通环境,切实增强旅客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城交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兼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环境控制实验室主任,那艳玲一直深耕轨道交通环境设计领域,创新性地解决了各种复杂的工程技术问题,在打造美好出行环境之路上展现巾帼担当,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
  路虽远,行则将至
  轨道交通环境设计是那艳玲一直为之奋斗的事业。读博期间,她研究的方向就与此相关。“在铁路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超长隧道、水底隧道、地下综合交通枢纽、高原缺氧地区等特殊场所对环境控制的要求极高。”她向记者解释道,“我们所做的,就是在这些特殊场所保证车辆、人员安全以及健康舒适,在此基础上,还要平衡节能、环保和成本等要素。”
  2004年,那艳玲博士毕业时,正好赶上中国铁设成立博士后工作站。有平台、有项目,能创新、能落地,这些良好条件让那艳玲兴奋不已:“他们要做的正是我想做的!”怀着对新岗位的无限憧憬,那艳玲成为中国铁设首批博士后中的一员,更加深入地开展轨道交通环境研究、设计工作。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发展,长大隧道越来越多,隧道内的防灾救援和通风问题越来越受重视。
  2007年,那艳玲接到一个重要任务——开展石太客专太行山隧道环境设计及防灾救援标准研究。该隧道全长27.8公里、最大埋深445米,是我国当时在建的最长高铁山岭隧道。
  复杂的地形条件、此前未有的隧道长度,再加上当时我国铁路隧道防灾救援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相关设计规范,都给研究设计带来了不小的挑战。那艳玲说,大家做好了面对重重困难的准备,唯一的想法就是“拼了,不管什么问题,来一个解决一个”。时间紧、任务重,她带领团队立刻行动起来,查阅大量相关专业资料,对比总结瑞士圣哥达隧道、英吉利海峡隧道等铁路隧道项目防灾救援设计经验,多次前往周边隧道实地调研,反复模拟计算、调整参数。
  一起奋斗的时光忙碌且快乐,那艳玲印象最深的当属现场测试时期。“那时没有同类型的隧道可以用来测试,我们就利用条件相近的地铁场地进行类比测试。”她回忆,由于测试在“天窗”时段进行,她们每天都要在凌晨布置设备,早晨地铁通车后还要留在现场,采集设备传回的数据,及时对异常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有时一晚上只能休息两个小时,不过为了项目有所突破,再累也值了!”那艳玲感慨地说。
  通过夜以继日的努力,那艳玲带领团队研究提出长大隧道运营通风以及防灾通风技术标准,并成功应用于石太客专太行山隧道,填补了我国长大隧道防灾救援设计的空白。在此基础上,她主持编写了《铁路隧道防灾疏散救援工程设计规范》通风部分内容,推动该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
  此后,那艳玲还主持了京沈高铁、北京地下直径线、雅万高铁等数十项国内外大型铁路项目的隧道防灾救援通风勘察设计工作,牵头开展了天津滨海站、青岛胶州东机场站、天津机场站等多个综合交通枢纽的环境设计与研究,率先提出了轨行区设在全封闭地下的铁路站台环境标准,研究出复合式环境控制系统方案,为节约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及运营成本提供了技术支撑。
  勇创新,攻坚克难
  从无到有,从0到1,科研新成果的诞生应用需要不断寻求突破,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那艳玲坚信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尽管每一步都十分艰难,但她坚持带领团队迎难而上,取得了一项项亮眼的原创成果。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为打造集安全舒适节能于一体的轨道交通环境,2020年,那艳玲带领团队开始研发设计环境节能控制系统。
  没有先例参考给研究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可能出现“竹篮打水一场空”的风险,每个人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查资料、制图、建模……那艳玲通宵加班的次数更多了,回家后满脑子想的也是科研细节。“我们遇到过不少困难,有时也会气馁,但想着一定要做出点成果,最后还是坚持了下来。”那艳玲坦言。
  环境节能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车站、隧道等场所各类环境数据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智能动态调节温度、湿度、照明、二氧化碳浓度等参数,达到旅客舒适度与能耗管理的最佳平衡状态。“客流、室外气象情况随时都在变动,要想让系统更加完善,我们前期需要积累足够多的数据分析样本。”那艳玲道出了其中的难点。经过反复讨论,她决定采用模糊控制法,先制定出总的公式,再逐步收集数据,对系统进行动态优化。她带领团队日夜守在设备旁边,将不同时间的数据变动情况记录下来,一遍遍耐心验证,掌握其中的变化规律和数据之间的关系。
  经过不断的试验、反复的推演调试、若干个不眠不休的日日夜夜,他们终于啃下这块“硬骨头”。今年,环境节能控制系统研发成功,投入使用后可节约20%左右的能耗。
  工作十九载,那艳玲创新的脚步从没有停歇。建立轨道交通多场景全参数耦合环境检测系统、轨道交通“能碳”双评平台,提出高海拔、超埋深、超长铁路隧道及超长水底隧道施工、运营及防灾救援环境保障方案……她的多项研究成果对于形成我国轨道交通领跑新优势、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重传承,未来可期
  一花独放不是春。对于那艳玲而言,最让她有成就感的两件事,一个是项目取得新突破,另一个就是看到团队一起共同进步,“特别是看到年轻人一步步成长起来,我觉得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她开心地说。
  为尽快提升大家的设计水平和科研能力,那艳玲对每个课题从立项申请至结题验收,都全程把关,对重点内容悉心指导、逐字逐句反复斟酌修改。开展实地测试时,无论是雪域高原还是崇山峻岭,她总是不怕苦、不怕累,扛起沉重的设备深入现场。她的工作态度也深深影响着周围的人。“跟着那总一起工作,感觉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什么事儿都能干成,特别踏实。”团队成员江崇旭说。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但有那艳玲在,团队的工作氛围总是积极活泼的。当入职的新员工第一次拿着方案或者施工图让那艳玲审查时,心里不免有些忐忑,担心自己的方案不好,万一被批评怎么办。旁边的老员工就会安慰他们:“放心去,那总随和得很。”温和而又不失原则是大家对那艳玲的一致评价。
  “我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去和他们相处,也会多站在他们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收到的效果还不错!”说完,那艳玲爽朗地笑了。
  尽管自己工作经验丰富,但那艳玲仍旧非常尊重团队里每个人的想法。遇到新课题,她总会组织团队开展“头脑风暴”,大家互相启发,有时一讨论就到了凌晨。“在这个团队里,我们永远不会感觉做科研是一项枯燥的工作。”团队成员孙超兴奋地说,“通过彼此分享观点,不断碰撞思想火花,我们的科研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传承,不仅仅是在工作中“扶”一把,更是在人生路上“助”一程。
  工作之余,那艳玲喜欢看书、打球,也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日常趣事。年轻员工有什么心事、困惑,总会第一时间和她倾诉。一名团队成员说:“她就像大姐姐一样为我们出点子,给我们正向的反馈,是家人一般的存在。”
  在那艳玲的带动下,团队中综合素质过硬的人才不断涌现,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
  时间的长河奔涌向前,奋斗的脚步永不停歇。这些年,那艳玲潜心钻研,一张张图纸在她和团队成员手中诞生、一条条舒适便捷的线路有她和她的团队守护。问及一路走来,最大的感悟是什么?那艳玲觉得,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踏实肯干、保持乐观、坚持到底,所有的付出都会有所收获。这也更加坚定了她要在轨道交通环境设计领域继续发光发热、为钟爱的事业添砖加瓦的决心。
  那艳玲
  中共党员,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城交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兼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环境控制实验室主任,入选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百千万人才”工程专业带头人,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青年奖、天津市优秀科技工作者、天津市三八红旗手等荣誉。
  采访手记:心中有梦 笃行致远
  在大多数人看来,搞科研、做设计非常辛苦,不仅周期长、出成果慢,而且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然而在那艳玲眼里,科研工作中“发现”的乐趣和把想法变成现实的魅力,是其他行业所不能比拟的。
  采访中,讲到攻坚克难的过程时,那艳玲笑着说:“虽然挺辛苦的,但是能有机会为梦想去拼搏,和大家一起研究出新成果,我觉得非常开心。”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在轨道交通环境设计这条科研道路上,她勇敢追梦、锐意进取,以实际行动彰显了新时代铁路人的先行风采和奋斗精神。
  在宽广的人生舞台上,只要心中有梦,为梦想坚持不懈、努力拼搏,每个人都有机会实现人生价值,成就更好的自己。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