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守初心
——记北京局集团公司天津机务段检修车间业务指导张伟

【字体:   


张伟(右三)在给班组成员传授技能经验。孙立君 摄


更多精彩请扫码

  张 伟
  中共党员,现任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机务段检修车间业务指导,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等荣誉。

  谷雨过后,空气格外清爽。敲开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机务段“张伟创新工作室”的房门,戴着黑边眼镜、身穿藏蓝色工作服的张伟笑呵呵地迎了上来。
  在这位朴实随和的男子身后,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技术能手等令人敬仰的奖章奖状熠熠生辉。究竟是什么让这位平凡的劳动者如此不凡?
  “成功的路上并不拥挤,只要想成功,就不要轻易放弃,多坚持一步,就会多一些机会。”张伟这样说道。说话间,他手里还拿着一组电力机车配件,眼睛紧盯着电脑屏幕,正在为“HXD3B型机车升弓控制电路加装接地开关联锁”攻关项目绞尽脑汁。
  正是男儿发奋时
  1980年,张伟出生在河北沧州的一个农村家庭。幼年时,他的父母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在田间地头,他要担起照看弟弟的重任。他不仅从父母身上学会了勤劳俭朴,还练就了坚强独立的品格。
  “我从小就喜欢火车,后来跟从事铁路工作的姨妈生活在一起,从言行中就能感受到铁路人的无私和责任感。当时就感觉铁路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行业,要能考上铁路学校多美呀!”有了目标就有了奋斗的动力。初中毕业时,张伟以高分考入湖南株洲铁路电机学校(现更名为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电器专业。
  张伟从小就对电器情有独钟,中学时代也偏爱物理课。4年的专业学习,不仅让他获得了扎实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养成了自律自控的学习态度。
  “记得当时教我电器知识的王老师业务技能特别强,但因为他的湖南口音很重,我有时听不懂,就一字不漏地把板书抄下,课后反复琢磨,有不明白的就追着老师问,直到弄懂弄通为止。”张伟笑着回忆在学校时的情景,“我们学校有自己的实习工厂,我一看到电路板和各种模型就两眼放光。正是这些实际操作的练习,给后来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非常感谢学校对我的培养。”
  宝剑锋从磨砺出
  2000年8月,张伟从湖南株洲铁路电机学校毕业,来到天津机务段检修车间内电组,主要负责检修、维护机车电器线路。
  最初,张伟做牵引电机检测、更换电机碳刷等基础工作。这些工作让他觉得“非常简单”,可很快“这个幼稚的想法”就被改变了。
  “我在学校学的车型是电力机车,当时段里都是内燃机车,一进车间我就傻眼了。师傅让我把机车旁的测速电机拆下来,送到电配组检修。我围着车转了两圈,愣是没找到测速电机在哪儿,急得满头是汗。”张伟回忆着第一天上班时的场景说道。
  为了摸清牵引电机的结构,张伟白天下地沟跟着师傅学本领,经常一干就是几个小时。为了强化学习效果,转子、定子、接线、碳刷……他将各个部件都绘制成简易图,便于熟记。
  “火车安全行,全凭技能精。只有平时勤学苦练,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才能成为行家里手。”张伟自信满满地说。
  那几年,车间、段里只要举办技术比武,张伟就踊跃报名参加,就是想在技术比武中向经验丰富的师傅学习更加精湛的技术。300多种、1000多个型号的机车电器配件,想要学精学透,必须付出比常人更多的努力。一本本厚厚的技师专业书籍被他生生背了下来,检修配件的每个作业环节他都烂熟于心。
  2014年6月,他被选拔参加第四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为了迎战如此高规格的比赛,他每天一头扎进机车内,冒着近50摄氏度的高温一练就是几个小时。每次从机车里出来,他浑身湿透,身上的衣服都能拧出水来。最终在大赛上,他取得了总成绩第三名的优异成绩,并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天工人巧日争新
  “只要是我检修过的机车,必须保证上线后100%不出问题。我把每一个配件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能够把有故障的配件修复到完好状态,我就很有成就感。”每次提到与工作相关的话题时,张伟的眼神就特别明亮,“刚开始搞技术创新时,目标就是破解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和节约生产成本。”
  他的技术创新之路从改进操作工具开始。常规操作工具机轮头手柄过长,用起来不方便,他就在机轮头上焊上一个把儿,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2008年,该段配属机车车型增加,既有的试验台无法对多种型号的司机控制器进行检测。针对这个问题,张伟暗下决心要自己动手研究解决。通过重新布线、加装插头等,他研制出能够对6种型号的司机控制器进行检测的全能型试验台。
  每到冬季,和谐D2B型机车电暖器电机故障频发,影响机车正常使用。为解决这个问题,张伟对故障电暖器进行了“解剖”并反复思考症结所在。“如果给它装个防尘装置,或许就能降低故障率了。”得此结论后,他便买来防火板材,测量尺寸、锯剪钻孔,制作出电暖器电机定转子防尘罩,装车试验后,电机性能和防尘效果良好。该项技改成果不仅保证了机车正常使用,而且节支近7万元,获得了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
  几年来,张伟先后取得创新成果25项。2015年初,该段以张伟名字命名的创新工作室成立。工作室由包括张伟在内的7人组成,主攻方向是内燃机车配件检修与和谐型机车配件自主修。
  “爱岗奉献、创新引领——让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成为时代主旋律。”打开张伟的工作笔记,扉页上工整地写着这样一句话。
  万紫千红春满园
  2020年11月24日,张伟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
  光荣属于劳动者,幸福属于劳动者。荣誉的背后,是辛苦付出。日常,张伟热衷学习其他站段技术创新榜样的先进事迹,将他们的事迹当作自己开展技术革新的“指导书”,让自己的创新思路日渐丰富。
  在工作中,他每看到同事皱眉头都主动上前询问原因,追根溯源摸清设备故障处理过程中的“绊脚石”,然后想方设法将“绊脚石”搬走。
  如今,张伟在段内主动兼职当起教师,把自己掌握的技术传授给身边的青年职工。刘子源就是这些青年职工中的一员。刘子源说:“刚开始从事机车检修工作时,对电器部件不熟悉,动作做不到位,胳膊和腿上经常碰得青一块紫一块;焊接电路时手容易抖,导致焊出来的电路歪歪扭扭。张伟老师不断给我讲解技术要领和操作方法,使我的技艺很快得到提高。”
  有一次,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举办技能大赛,北京局集团公司有5名选手参加比赛,张伟被选为机车电工组总教练。集训期间,他白天手把手教选手们故障排除方法和电工基本技能,晚上熬夜编写模拟题。发现选手情绪波动,张伟一次次和他们谈心谈话。那次比赛,北京局集团公司获得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除了让年轻人在工作中迅速成长,张伟还注重培养他们的职业认同感,让他们干一行爱一行。
  “张伟创新工作室”与该段技术科联合举办“和谐大讲堂”,每期一个主题,主要讲解和谐D2B型机车、和谐D3B型机车、制动系统等知识。每名听课的青年职工都将讲堂所学应用到一线作业中,再把一线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带回讲堂与其他学员共同探讨解决。4年来,许多人的笔记攒了厚厚一摞,大家都成为“和谐大讲堂”的受益者。
  “只有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有了充分认同,才能够全身心投入。任何一项科技进步都需要长时间踏踏实实地去做很多基础性工作,只有把这些基础性工作做深做透,才能实现质的飞越。”张伟说。
  采访手记
  精于工 匠于心 品于行
  从一名中专生到全国劳模,从一个农村男孩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从改造操作工具到带领团队一同创新……工作20多年来,张伟用持之以恒的坚守和精益求精的追求,诠释了平凡岗位上的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
  “技能报国”是他的人生理想。凭借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他将300多种、1000多个型号的机车电器配件烂熟于心。机车电工是非常苦非常累的工作,只有感兴趣才能热爱这份工作,热爱了才能敬业,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豁出去,让技术在实践中升华。
  矢志不渝坚守、不断突破革新,是张伟这名一线铁路技术干部的职责所在和目标追求。他用理想和实干浇筑铁路梦,用灵巧的双手编造匠心梦,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光彩。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张伟在平凡岗位上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实践,展现了铁路产业工人的风采,为“中国制造”由大变强助力,彰显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