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责任 手中出精品
——记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精品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王久军

发布时间:2019-12-06 【字体:

王久军(右二)在指导京张高铁清华园隧道项目建设。 王洪明 摄
  110年前,由“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主持修建的京张铁路开通,打破了中国人不能自建铁路的妄言。
  110年后,北京2022年冬奥会重点交通配套工程——京张高铁开通在即,将开启世界智能高铁先河,通过“智能建造、智能装备、智能运营”带给旅客全新的乘车体验。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一代的铁路建设者们传承詹天佑精神,践行“精品工程、智能京张”理念,各出所学,向世界生动诠释了中国实力和中国智慧。
  王久军就是这群可敬可爱的京张高铁建设大军中的一员。作为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精品工程办公室副主任。4年来,他在这里付出青春与激情,留下了开拓创新、奋勇前行的铿锵足音。
  挑战世界级难题
  当记者问起王久军对京张高铁哪个项目印象最深时,他毫不犹豫地说:“清华园隧道!”这也是王久军在工程部工作时付出心血最多的项目。
  2015年,在圆满完成京津城际铁路延长线(天津至于家堡)项目后,王久军调到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工程部任职,牵头负责京张高铁全线174公里站房、路基、桥梁、城市隧道、环水保、施工组织、道路穿跨的工程技术管理工作。
  “清华园隧道的建设难度是世界级的。它穿越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人口稠密区,施工组织风险多、标准高、难度大。”王久军介绍,“它和北京地铁10号线、15号线、12号线相交而过,并行13号线,此外还穿越大量城市主干道和地下管网。其中,与15号线的最小结构净距离仅0.8米。”
  出于减少对敏感建筑物扰动的考虑,清华园隧道采取了盾构施工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地规避对既有基础设施的扰动,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还能在开通运营后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噪声污染。
  “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进行盾构施工,还要满足地铁运营部门提出的2毫米沉降控制指标,无异于在人体的动脉间做一次微创手术。不同的是,我们只能成功,因为在首都核心区域施工,稍有闪失将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社会影响。”王久军说。
  由于清华园隧道项目的复杂性,仅办理手续就需要7项流程。对此,王久军组织参建单位通过“5W2H”分析法结合思维导图,厘清了地铁邻近营业线施工的关键问题,按照问题导向原则精准发力,积极协调北京市地铁运营公司将邻近地铁施工审批手续办理由4.5个月加快到1.5个月,大幅节省了工期。
  智能化是京张高铁最闪亮的名片。京张高铁全线应用BIM、全过程可视化监控等技术,可以实现自动化监控量测,清华园隧道项目也不例外。施工过程中,王久军牵头成立现场管理组织,并通过设在清华园隧道项目部指挥中心的终端设备,全程进行现场监控,从而快速、准确采集现场数据,进行风险识别和隐患排查治理。
  为了不影响地铁运行,施工都是在地铁停运的凌晨进行。“每次施工我都在设备旁进行监测,最紧张的就属穿越北京地铁10号线施工了。”王久军回忆道,“夜晚我监控施工,白天连轴转开会审核数据、总结经验、做好第二天施工准备,生生熬了5天,直到安全穿越地铁10号线,我悬着的心才落地了。”
  在该项目中,他还打破常规、创新思路,将轨下结构混凝土现场浇筑改为绿色、高效的全预制拼装结构,实现轨下结构与盾构掘进同步进行,开创了国内全预制拼装技术的先例。该技术投产后不仅改善了作业环境、保证了工程质量,还提升了效率,为参建单位创造日掘进24米、月掘进474米的纪录,提前48天实现清华园隧道掘进贯通作出贡献,成为清华园隧道项目的一大亮点。
  打造智能化高铁
  百余年前,詹天佑在给友人的书信中感叹京张铁路的重要意义。百年之后,在同一起点,站在中国铁路、装备制造、综合国力飞速发展的“肩膀”上,新时代铁路建设者传承先辈精神,迎难而上,再次靠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铁路工程建设奇迹。
  2018年3月,经验丰富、业务全面的王久军从工程部调到精品工程办公室,结合以往的建设经验,依托科研项目研究,积极运用科技手段,通过改进技术工艺、改善生产环境、优化管理和流程再造,推进智能建造,助力精品工程。在这里,更多、更严峻的挑战在等着他!
  “新建八达岭隧道是京张高铁的重点工程和控制性工程,也是全线最长的隧道。隧道内还设置了八达岭长城站。为保障客流顺畅,隧道内不仅要修建3层地下结构,还要修建78个大小洞室,最大跨495平方米左右。”王久军介绍道。
  困难还远不止于此!八达岭隧道所处区域土质结构属极高风险,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坍塌;存在地下涌水风险,不知打孔打到哪儿就会冒出个“大喷泉”。此外,由于隧道穿越军都山,两边高中间低,地形起伏较大,无法容纳大直径盾构掘进机,因此只能采用爆破法。
  “八达岭长城景区对于文物保护及生态环境要求都非常高,在这里爆破就好比‘太岁头上动土’。”王久军开玩笑地说,“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创新采用了精准微爆破新技术,决不能让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受到一丝影响。”
  精准微爆破的震动到底多小呢?“传统爆破技术震速高、震感强,而精准的电子雷管减震爆破施工技术能使爆破震动的幅度和分贝降到最低,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在长城上跺一下脚,可以忽略不计。”王久军骄傲地说。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王久军还首次在八达岭隧道施工中推广应用3D激光断面扫描技术,实现了正盘台隧道超欠挖及初支平整度精准控制,同时还减少了混凝土消耗,实现成本与质量双赢。
  怀来双块式轨枕无人生产线也是王久军的一个“小骄傲”。他组织进行了怀来轨枕场轨枕生产智能化升级改造,将人工智能与高铁施工深度融合,实现设备效率最优:轨枕生产工效指标提高17%,产品废品率由2.5‰降低至1‰以下。这项创新对于解决当前建设领域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益思路。
  到精品工程办公室后,王久军负责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确定的67项工程化项目推进,其中50项已实现由科研到工程化应用的成果转化,极大助力了智能京张建设。
  磨砺全能型本领
  王久军的从业之路,源自他儿时的梦想。他的家乡在河北唐山一个农村。火车从村后穿过,仿佛从庄稼地里跑出来似的,让他觉得很神奇。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王久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西南交通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如愿成为一名铁路职工。
  但王久军的职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一成不变。其间,他也曾离开铁路系统,“跨界”转战房地产、财会等全新领域,这些经历让他累积了宝贵经验,锻造了非常强的经营、统筹与协调能力,也对铁路建设管理有了独特的理解。
  “适应当今铁路发展需要,铁路建设管理人员应该是个多面手:要有使命般的激情、要有永不言败的精神动力、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坚守、要有服务参建单位的行动、要有承受责任和压力的担当、要有临危不乱的冷静、要有抽丝剥茧的细致、要有运筹帷幄的协调、要有精打细算的‘吝啬’。”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施工现场,他不仅展现了过硬的专业素养,而且发挥了极强的统筹协调能力,总是能沉着冷静地从纷繁复杂的问题中找出症结所在,进而解决它。
  参加京张高铁建设,除了自豪和骄傲,王久军也深感肩上责任重大。“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他提到京张高铁精品工程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为了让更多人理解“精品工程”的含义,他这样形象地解释:“京张高铁不但要有健美形体,而且要有颜值和内涵,我们既要赋予其生命,又要让其体现内实外美。”
  “建设京张高铁精品工程,就是要通过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精心施工,使京张高铁设计新颖、安全可靠、技术先进、品质一流,集中国高铁建设运营技术和管理水平之大成,成为优质工程、创新工程、生态工程、人文工程和廉洁工程。”
  京张高铁开通在即。以此为新起点,王久军将继续秉持精心、精细、精致、精品的建设理念,奋力前行,书写新的人生华章。
  人物档案
  王久军
  男,1978年9月生,现任京张城际铁路有限公司精品工程办公室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精品工程、智能京张”的创建,涉及精品工程的规划、创建、检查评估,科研课题的组织推进,工程化项目的落地实施以及先进工装工艺工法的推广交流等。
  采访手记
  每临大事有静气
  从业18年来,王久军始终恪守“每临大事有静气”的人生信条,勇于担当,克难而行,用匠心打造精品。
  “‘精品工程、智能京张’的创新实践没有经验可循,可以说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风险与困难层出不穷,这是挑战更是动力。”在京张高铁联调联试间隙,王久军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道:“遇见问题不要轻易说办不到,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慌张会迷失方向,换一种心态,你会发现办法总是有的。”
  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它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需要经年累月的历练与积累。精彩丰富的职业经历赋予了他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敏捷的思维创新能力、良好的管理协调能力,更增添了他面对困难时的定力与底气。
  心静才能专心谋事、用心干事、一心成事。“问题的出现是好事,越早发现意味着能越早解决。”当同事因联调联试每天出现的大量问题而产生急躁、畏难情绪时,王久军总是这样激励大家,帮大家化解压力,守好开通前的最后一道关,将中国高铁最新成就、标杆工程完美呈现于世人面前。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