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之声奏华章
——记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昌客车车辆段武昌运用车间质检员黄望明

【字体:   

  “砰砰、砰砰……”华灯初上,武昌客车车辆段客车整备库里,身着蓝色工装的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昌客车车辆段武昌运用车间质检员黄望明正在一辆辆静静停靠的客车下不停地钻进钻出,小小的检车锤与轮轴、螺栓、弹簧等部件撞击发出的声音显得格外响亮。

  这一串串敲击声在他听来是隐藏奥秘的美妙音符,任何“不合拍”的声音都可能成为发现安全隐患的线索。从事客车车辆检修工作的29年里,他在敲击声中先后发现了3000多个安全隐患、排除危及行车安全的重大故障200余个,被同事亲切地称为“检车状元”“客车神探”“技能大师”,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等荣誉。

  技术工人是最初的梦想

  1989年,身材瘦削的黄望明从技校毕业,离开家乡孝感到武昌客车车辆段从事检修工作。那一年,他刚满19岁。临出门,父亲和他促膝长谈。“只有靠技术吃饭,才能永远不落伍。”这是父亲说得最多的话,也是让他记忆最深刻的话。从此,“成为一名技术工人”的梦想在黄望明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心中有梦想,干事有劲头。从第一天上班起,他就像一个工作狂,白天到车辆旁仔细观摩故障的发现和处理方法,拉着有经验的师傅问这问那;晚上不顾一天劳累,从同事那里借来业务书籍,学习、总结、消化一天所学,书本和笔记上满是密密麻麻的圈点符号。

  练功场成了他第二个“家”。为了彻底弄懂车辆内部构造和工作原理,他利用休息时间一趟趟地往段练功场跑,一次次地从练功车下钻进钻出,一遍遍地把各种车辆配件拆装分解。向书本学、向实践学,每个技术步骤他都要琢磨成百上千次,就连检车员检车的最基本“形体动作”他都不知练了多少遍,直到成为肌肉记忆。

  除了在单位勤学苦练,他还在家里腾出一间房,设为“练功房”。这个不到7平方米的小房间被他布置得满满当当,一面墙上挂满了各型客车车辆的图片,另一面墙的书柜里满是专业书籍,还有一面墙的自制架子上摆着他自费淘来的客车转向架、车轮等配件。

  “黄望明不算特别聪明,却一直很刻苦努力,静得下心干一件事,特别执着。”这是武昌客车车辆段质检科副科长彭汉洪眼中的黄望明。凭着对业务技术的痴迷,黄望明不仅掌握了客车检修的“十八般武艺”,还练就了“听音辨症”的独门技能:通过倾听检车锤敲击列车配件的声音辨别列车“病患”,响声发脆,就是正常;响声沉闷,表明部件有松动;若是沙哑,那就可能构件有裂纹。

  凭着这门绝技,黄望明连续多年在全路组织的行业比武中摘得桂冠,并在2005年首届全国铁路职业技能竞赛上一举包揽了个人全能第二名、理论第一名和单车检查第三名,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

  破解难题是最大的爱好

  在黄望明的工具包里有一个巴掌大的镜子,常常引起别人的好奇: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同志怎么这么爱打扮?

  “这个镜子是他妻子送的‘钩腔检查镜’,专门用于发现隐蔽位置的隐患。”同事王瑞抢先一步道出了镜子的秘密。原来,黄望明在负责整修清洗车钩时,发现钩腔内部因为视线阻挡存在检查死角,留有安全隐患。于是,他一直冥思苦想解决办法。一天早上,他看到妻子在镜子前梳妆,灵机一动把妻子包里携带的小镜子借来,赶到单位将小镜子伸入车钩,利用手电筒照射镜面的反射,不断位移扫视钩腔内侧进行检查,将所有部位检查得清清楚楚。他给小镜子起了一个专业的名字——“钩腔检查镜”。一经推广,全段列车钩腔故障率直线下降。

  除了“钩腔检查镜”,黄望明的工具包内还有一个防漏“创可贴”,同样也大有来头。武昌客车车辆段开行的客车中有不少是北上客车,从武昌到西宁运行1000多公里,冬季两地温差近30摄氏度。在这种环境下运行,车底部类似汽车制动装置的管系会发生热胀冷缩,容易导致风压漏泄,如果风压值低于600千帕,列车就无法开行。

  闲暇时,黄望明就琢磨,能不能为管系漏泄的部位贴上“创可贴”?有想法就立即行动。他按列车管系的尺寸找来两片能合扣起来的活动管卡,内里衬着一截胶皮,把管卡扣装在管系破损漏泄部位,里面的胶皮就能包裹住漏泄点,并随着温度降低包裹越来越严实。这个法子很快奏效,以前处理风压漏泄故障往往要来回忙活半个多小时,现在只需1分多钟就解决了,大伙都对黄望明的防漏“创可贴”赞不绝口。

  “每一个宝贝的产生都需要不断探索,看到一个个难题被破解,自己很有成就感,那种喜悦比获得任何奖励都高兴。”黄望明对工具包里的“土宝贝”爱不释手。多年来,他怀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善于发现、乐于解决安全生产的问题,总结推广先进作业法117项200余条,小改小革生产工具26个,为单位节约生产成本500余万元。

  安全无事是最高的荣耀

  “安全需要用心去捍卫,它就像一面镜子,用尽全力了,你会发现回望你的也是成功。”在黄望明的工作手册第一页,认认真真地写着这样一段话,这就是他的“镜子哲学”。

  黄望明给自己定下“三个不少”的标准,那就是质量检查不少走一步、不少看一眼、不少敲一锤,用心检查,不放过一丝一毫的隐患。对检查发现的每一个问题,他总是跟踪到底,直到“过关”才放手。

  每天,黄望明都要在整备场徒步近10公里,为数万个车辆零部件进行“体检”,一套检车法重复几千遍。他摸索出了一套“四站五蹲二钻”检车工作法,其检车“要诀”编入了段《客车转向架单车技术作业标准》,成为安全“秘籍”。

  “质量检查工作是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干的时间越长,感觉肩上的责任越重,胆子越小越怕出事。安全无事是对我的肯定,也是最高的荣耀。”黄望明谈起自己的岗位一脸严肃,对安全工作有很深的感悟。

  2010年4月4日,黄望明对2614次列车进行出库前例行检查把关,探身查看209P型转向架时,焊接处一个极其细微的颜色变化引起了他的警觉。他拿起钢丝刷,趴在地上,仰着头小心翼翼地刮掉转向架横梁表面的厚厚铁锈,慢慢地,一条长达150毫米的横向裂纹赫然暴露……当天下午,他举一反三,对库内的同批车型转向架进行检查,又发现防止了1件裂纹隐患。他立即将这一发现上报,得到各级领导重视。

  “安全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你轻视、忽悠它,它就会让你头破血流。”生活中随和的黄望明在安全上十分认真严肃。一次,他在质量检查时发现一个螺帽大小的车辆配件安装间隙比标准值大了一毫米,立即找到相关人员要求返工。那名工作人员说:“我水平有限,只能达到这个标准,而且一毫米的误差并不会影响配件功能,没必要返工。”黄望明二话没说,当着他的面自己修正了那一毫米。后来,那名工作人员回忆道:“这件事让我反思了很久,自己差的就是那‘一毫米的细心’。”

  29年间,凭着严谨和认真,黄望明检修客车70余万辆,先后发现防止车辆安全隐患3000多起,经他检查把关后的列车累计安全运行900余万公里,等于绕地球200多圈,他先后获得“全国铁路劳动模范”“湖北省技能大师”称号以及火车头奖章等30余项荣誉,成为全局车辆部门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第一人。

  技术创新是最好的回馈

  一间荣誉展示室、一间创新成果展示厅、一间技术攻关室……2013年7月,以黄望明的名字命名的“黄望明客车检车员铁路技能大师工作室”正式成立,发挥他的业务专长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攻关、培训交流等活动。

  丹心化春雨,桃李满园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把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年轻人,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技能人才。”黄望明说出自己的想法。成为大师工作室“掌门人”后,黄望明把精力放在传技能、带队伍上,培养出一大批确保安全生产的尖兵。他手把手带出的47名技术骨干中,有6名获得局级奖励,21名获得段级奖励,1名荣获湖北省技术能手称号。

  “大师工作室把各类技术人才聚到一起,发挥自己的特长,为安全生产和创新发展贡献力量,也是对企业多年培养的最好回报。”黄望明说。

  科学分组共同攻关、定课题领任务、每周交流研讨……在黄望明的带领下,大师工作室集结优秀人才成立“创新军团”,紧紧围绕客车检修质量和运用安全两大重点开展技术攻关,交流碰撞“火花四溅”、创新成果“精彩纷呈”。经过多次试验,他们集众智、聚合力,先后完成了客车轴温故障调研攻关、集控线故障处理、客车空气制动机故障攻关等24个重点攻关项目,取得了管系故障途中应急处理包、Z字形活节扳手等35项技术革新成果。其中,“宜万线旅客列车闸片偏磨调整器的研制”等5项技术成果分别荣获国家级、省部级表彰。

  2018年,作为铁路一线技术职工代表,黄望明参加了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相关会议,展现了铁路职工的亮丽风采。

  择一事终一生,用匠心谱华章。黄望明用手中的检车锤诠释工匠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演奏了一曲“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赞歌。

  榜样档案:

  黄望明,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武昌客车车辆段武昌运用车间质检员、“黄望明客车检车员铁路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1970年12月出生,工作29年来,曾两次获得火车头奖章,2005年获得全国技术能手荣誉,2014年获得湖北省交通运输行业十行百佳标兵荣誉,2015年获得湖北省技能大师、全国铁路劳动模范荣誉,2016年获得全国铁路优秀共产党员荣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所负责的铁路技能大师工作室被湖北省总工会首批命名为“示范性劳模创新工作室”,被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命名为“党内优质品牌”。2018年3月参加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采访手记:铿锵声中见匠心

  采访中,眉目温和、内向寡言的黄望明一谈起客车检修工作就滔滔不绝、情绪激昂,像变了个人似的。可以看出,他对工作岗位充满热爱、对技术创新满怀激情。正是这份精神,让他在平凡岗位走出了一条“检车神探”的大师之路。

  “砰砰、砰砰……”检车锤敲击配件的声音在黄望明看来是最美妙的声音。在从事客车检修工作的近30个春秋里,他始终怀揣着“靠技术吃饭永远不落伍”的朴素想法,一门心思钻研业务知识,精益求精守护客车安全,心怀大爱热衷技术创新,用行动诠释了铁路工匠精神、树立起了新时代铁路榜样。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