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当先行
——记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丰台机务段“毛泽东号”机车组第十二任司机长刘钰峰

【字体:   

  人物档案

  刘钰峰

  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丰台机务段“毛泽东号”机车组司机长兼班组党支部书记。1980年2月出生,2012年4月1日成为“毛泽东号”机车组的第十二任司机长兼班组党支部书记。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2012年荣获首都劳动奖章,201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路技术能手称号,201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铁路总公司优秀共产党员,2017年获得“铁路工匠”等荣誉称号。2017年作为党的十九大代表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2018年除夕,是刘钰峰在岗位上度过的第18个除夕,而其中的16年除夕他都在铁道线上驾驶机车。这就是有着19年工龄的“毛泽东号”司机长不一样的春节故事。

  拥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路技术能手、“铁路工匠”等沉甸甸的荣誉,司机长和他的英雄机车组,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不忘初心实现梦想

  1999年8月,刘钰峰从石家庄铁路司机学校毕业,被分配到丰台机务段——“毛泽东号”机车组所在段。

  从进段看到英雄机车的第一眼,19岁的刘钰峰就被深深震撼了。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进入这个机车组。随后,他以第一名的成绩结束了岗位培训,当年11月被选拔到“毛泽东号”机车组。

  为尽快掌握规章,刘钰峰给自己制订了学习计划,白天苦练实作,晚上学习理论。那段时间,他没日没夜地学习,连睡觉说梦话都在学规章,很快就把各种类型机车的上千条电路、上万个部件熟记于心,成为“规章一口清、技能一手精”的技术尖子。

  刘钰峰爱学习。2010年“毛泽东号”机车实现换型。为迅速掌握新技术,他连续几个月利用休息时间到轮乘电力机班学习。在温度高达40多摄氏度闷热的机车走廊和电器间,他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率先掌握了新型机车操作技术。

  2012年4月,刘钰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成为“毛泽东号”机车组第十二任司机长。

  “30岁出头的小伙子,能担得起这么大的担子么?”上任之初,很多人心里难免有质疑。很快,这个同行眼里“问不倒的火车头”、年轻人眼中“神一样的司机长”就让大家心服口服。

  作为班组带头人,刘钰峰放弃了休息时间,加班加点跟随新人添乘,面对面教授新学员技术业务,不厌其烦地讲解电气原理、机车制动、平稳操纵等专业技术知识,手把手示范,一对一指导,迅速提高了新学员的技术业务水平,提升了班组的战斗力。

  刘钰峰爱动脑,带领机车组职工多次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2016年,他发现HXD3D型电力机车在列车调速过程中,若主要使用“空气制动”,能耗较高;若主要使用“再生制动”,又使列车在运行过程中易发生冲动,无法确保旅客列车的平稳性。

  他积极探索采用“空气制动—再生制动”有机结合的操纵模式。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组织编写了《HXD3D型机车节能牵引列车平稳操作法》,提炼出“初电制、适调整、一位停、再回零”的再生制动使用口诀。

  该操作法不仅便于广大乘务员学习,在保证列车安全正点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旅客列车运行的平稳性,而且大幅降低了机车能源消耗。该操作法实施后,机车组每月可减少用电1.9057万度,节约运输成本支出近1.5万元。

  攻坚克难永远在路上

  “毛泽东号”机车,就要永远奔驰在时代的前列。

  2014年7月1日,“毛泽东号”机车结束了68年货运牵引任务,开始牵引T1/2次北京至长沙的旅客列车,2015年开始担当Z1/2次列车牵引任务。货物运输讲究的是多拉快跑,而旅客列车既要保证行车安全,又要让旅客坐得舒适。

  为快速适应任务变化,那一段时间,刘钰峰放弃休班时间,往返添乘北京至长沙的列车20余次,带领机车组人员逐个车站熟悉情况、逐个区间查看线路。通过对161个车站停车标的实地测量、对1070架信号机位置的逐一确认、对151个弯道桥梁隧道跨度的现场记录,他们对1593公里运行里程进行了系统分析。

  回到段上,只要有时间,机车组成员们就聚在会议室,铺开模拟线路图,手拿监控模拟器,研究沿途的每一个坡道、每一个分相点,然后再到线上实地勘察,记录操作手法。很快,他们就编制出《机车乘务员作业指导书》,制作了《列车运行安全提示卡》。

  刘钰峰和副班组长王振强采用“潜伏”的方法到其他列车上学。他们不穿工作服,像旅客一样,先在车厢里感受平稳度,然后再到机车上亮明身份跟司机师傅交流。几个月下来,他们总结提炼出一整套平稳操纵办法,保证了旅客列车开得好、开得稳。

  “荣誉是集体的,责任是自己的,工作是干出来的。”在刘钰峰的日记本上,有这样一句话。

  手握“毛泽东号”机车闸把,他深知肩上沉甸甸的责任。作为班组带头人,他不敢有丝毫懈怠。

  他是司机长,更是“毛泽东号”机车担当牵引任务时列车的常客。在列车最后一节行李车里,他经常一个人坐在小凳子上拿着添乘总结本,随时记下乘务员操作中的问题。等班组成员退乘后,他及时和大家交流发现的问题。而这样“静悄悄”孤独的添乘,一个季度就能把班组所有成员值乘过程检查一遍。

  每当春运、暑运等关键时期,他都向全员发出倡议,组织大家承诺践诺,主动承担急难险重任务,先后完成重点列车牵引任务170次,受到各方好评。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他提炼出“五字节能操纵办法”,使机车单趟节电1600余度,每年可节电38.4万度。

  争做安全运输的“排头兵”

  “毛泽东号”机车,始终是全路运输安全一面高扬的旗帜。

  截至2018年3月底,刘钰峰和同伴们驾驶“毛泽东号”机车实现安全走行1078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270圈。

  “对得住荣誉,扛得住责任。”刘钰峰这样告诉自己。

  在传承“抓小防大,拿猫当虎斗”等安全风险管理理念的同时,刘钰峰和班组职工还不断为其注入新内容。

  “手不离闸把,眼不离前方,背不靠座椅,说话不对脸,吃饭不同时,沏茶不谦让。”这是刘钰峰和同事总结提炼出的“六不”安全值乘口诀,也保证了列车在任何瞬间都有一双警惕的眼睛。

  仅一项“背不靠座椅”,就意味着一趟出乘任务,驾驶室的刘钰峰和同事在14个小时里要始终保持上身笔直。尽管最后身体都是木的,但刘钰峰和同伴们坚持高标准不放松,确保了每趟值乘绝对安全。

  为防止夜间值乘时因打盹儿错误操作引发事故,冬天,“毛泽东号”机车组就少开几个热风机,使司机室内始终保持在15摄氏度至16摄氏度,避免人在过于温暖的环境中产生困意。

  一趟出乘要进行近万次的呼唤应答和5000多次的手比确认,刘钰峰和同伴们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地落实作业标准,只为确保行车安全万无一失。

  面对安全行车、机车质量、平稳操纵等方面的难题,刘钰峰带领骨干创建“毛泽东号”创新工作室,积极开展课题攻关、技术改造,取得了《牵引客车平稳操纵方法》《非正常行车视频》《故障处理电子书》等创新成果。其中,多项成果获得全路优秀创新成果奖和北京市优秀创新成果奖。

  为提高班组成员以及车间其他乘务员的故障处理能力,结合工作实际,他对“列车在区间被迫停车后请求救援时的防护措施”等一系列非正常行车知识进行总结,并制作成PPT课件,利用车间安全例会等时机给机务乘务员进行授课讲解,有效提升了乘务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打造育人铸魂的阵地

  “一个人优秀不算优秀,班集体优秀才是真的优秀。”过去在机车组里中专毕业就已经算高学历了,现在90%以上的职工都是大学毕业生,还有硕士研究生。面对高学历、高水平的年轻小伙子,刘钰峰有自己的想法。

  每逢有新司机上车值乘,刘钰峰都赠送一套《毛泽东选集》,并一对一地进行车史教育,使新司机打牢“要开‘毛泽东号’机车,先做‘毛泽东号’人”的思想印记。

  他把“报效祖国,忠于职守,艰苦奋斗,永当先锋”的新时期“毛泽东号”精神以及“责任心+责任制+基本功=安全”的安全生产法则、机车组核心价值观等作为“传家宝”,坚持每月组织大家学习精神理念,探讨新时期传承发展的措施办法,让“毛泽东号”精神在班组职工心中生根发芽。

  轮休时,别的班组司机正常休息,刘钰峰却要求机车组司机集体学习,每月至少解决两个日常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他们先后完成了《非正常行车视频》《故障处理电子书》等多项创新成果,还在国家级学术核心期刊上发表了论文。

  对刘钰峰来说,参加工作19年,和他相处时间最长的人不是父母妻女,而是“毛泽东号”机车组的21名同事。

  从家到单位开车只要半个小时,但刘钰峰只有每周五晚上回家,在家睡一宿,周六陪陪家人,晚上就回单位了。因为“毛泽东号”机车组8个班组上下班时间不一致,他这样做就能让每个班组职工下班都能看到司机长,第一时间和大家沟通交流。

  每一班“毛泽东号”机车组司机出乘,刘钰峰只要在单位,都要亲自把职工送到车上,亲切地叮嘱几句,目送他们出乘。

  为讲好“毛泽东号”故事,他坚持用业余时间整理“毛泽东号”机车图片及实物资料,为参观“毛泽东号”机车展室的人员义务解说上百场次,激励大家在本职岗位上创先争优。

  复兴路上风笛扬。驾驶着“毛泽东号”机车,刘钰峰和伙伴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新征程中奋勇前行。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