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守护:在中国铁道博物馆遇见未来

【字体:   

  在天安门广场东南侧,有一座特别的博物馆——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走进这座由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旧址基础上改建而成的展馆,仿佛穿越时光隧道,回溯铁路百年历史的根脉。
  5月16日,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一层服务台里,整齐码放着一摞“藏宝图”,这是专门为迎接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准备的互动体验产品。届时,观众们可跟随“藏宝图”线索指引,寻找代表性文物,完成“探馆手册”任务,在科普与文化的双重滋养中,开启一段难忘的学习之旅!
  作为承载中国铁路历史记忆、传播铁路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国铁道博物馆凭借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卓越的创新成就,被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这座铁路文化殿堂,以创新为引擎,在展览展示、社会教育、文物保护等领域持续突破,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精心布展 让铁路记忆“活”起来
  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运用珍贵史料、实物展品与数字化展陈技术,系统展示了中国铁路发展历程;东郊展馆展出百余台中国铁路不同时期、不同类型及制式的机车车辆,呈现了铁路装备制造进程;詹天佑纪念馆依傍八达岭长城,是一座为纪念我国近代铁路史上的爱国工程师詹天佑而建立的专题人物纪念馆。
  三座展馆以差异化定位与协同化叙事,构建起覆盖历史、技术、人文的铁路文化传播体系,全方位展现中国铁路近150年从追赶到领跑的壮阔历程,成为公众触摸铁路记忆、感受中国力量的精神坐标。
  举办展览是中国铁道博物馆的重要工作。近年来,他们紧扣时代脉搏,深挖铁路文化内涵,精心策划推出数十个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主题展览,以多元视角展现中国铁路的历史变迁与时代风貌。
  目前,在正阳门展馆三层展出的《从“有”到“无”:中国铁路客票变迁》临时展览,吸引不少观众驻足。展览聚焦铁路出行的小小票证,以时间为轴,系统梳理中国铁路客票系统的跨越式发展历程。“单杏花的故事我在电视里看过,她和团队研发了铁路‘12306’,让我们买火车票更便捷。”观众王女士对铁路人敢为人先的精神连连称赞。
  “我们深耕铁路历史文化研究,持续精进讲解技艺,针对不同观众群体定制个性化讲解方案,将冰冷的展品转化为鲜活的历史故事。”中国铁道博物馆东郊展馆金牌讲解员李静说。
  丰富活动 探索博物馆新玩法
  在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精心筹备了一场兼具科普性与文化性的沉浸式盛宴,推出《永远的“毛泽东号”》《铁路上的驯龙高手》和《钢铁穿山甲》等科普讲座,举办制作火车主题风筝、绘制特色漆扇等活动,带领观众共赴一场铁路文化与非遗技艺交融的奇妙之旅。
  中国铁道博物馆以“文化育人、服务社会”为使命,深耕社教活动创新,拓展宣教传播方式,通过打造“铁博体验真人版桌游”“铁道卫士数字化剧本实景探案”等沉浸式系列品牌项目,将铁路历史与趣味互动深度融合,让观众化身“历史参与者”,在探索中感受铁路文化的独特魅力。
  近年来,中国铁道博物馆还与学校、社区、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铁路文化“走出去”。他们走进北京大学附属小学、玉渊潭中学等多所学校,开展“铁路文化进校园”科普讲座,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课堂内容;承接北京铁路实验小学、东城文化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的社会实践活动,推出“体验百年京张铁路历史变迁”等主题研学,让不同群体在实践中感悟铁路文化的时代价值。
  专业引领 为铁路文物赋能添彩
  文物是文明的物质载体,更是铁路历史记忆的具象化呈现。中国铁道博物馆始终秉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理念,系统推进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为铁路文化传承筑牢坚实基础。
  2024年,中国铁道博物馆新增文物上百件套。其中,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捐赠的雅万高铁相关实物资料,记录了中国高铁“走出去”的辉煌成就,见证了中国铁路在国际合作中的卓越贡献;原国立北平艺专油画家佟育智先生创作的《北京正阳门火车站》油画,以细腻笔触定格了这座历史地标的风貌,成为研究近代铁路建设史的重要佐证。这些珍贵藏品犹如璀璨星辰,进一步丰富了馆藏的“文化星河”。
  作为铁路文物行业保护的标杆,中国铁道博物馆主动承担专业引领责任,举办多期铁路文物保护利用培训班,培养了一批兼具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文保人才,为铁路文物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