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济铁路早期站房建筑风格漫谈

 【字体:

■陈宇舟
 
20世纪初期,典型欧式风格的青岛站。
 
20世纪初期,中式风格浓厚的郭店站。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西合璧风格的高密站。
 
  1904年6月1日,胶济铁路全线通车,设60座车站。100多年过去了,胶济铁路站房最初究竟是什么风格样式,成为铁路爱好者不断探究的谜题。
  胶济铁路早期站房有大型、中型、小型三类。受德国山东铁路公司投资方式及建设成本的制约,站房建筑设计基本遵循简洁实用的原则。建筑风格有的采用中西合璧式,有的趋于中式,有的趋于欧式。这些站房记录了一段段难以磨灭的历史。
  胶济铁路青岛站1900年动工,1901年竣工,其设计受德国建筑风格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哥特式建筑艺术特色。站房主要由耸立的钟塔和大坡面的车站大厅两部分组成不对称造型。车站钟塔的基座、窗边、门边以及山墙和塔顶的装饰都是用粗毛花岗石砌成。候车厅居中,屋顶为四坡顶。车站主入口有花岗岩石台阶,通向3个拱顶式券门。整体建筑外观雄伟,内部空间宽阔,实现了艺术性和功能性的有机结合。
  当时,青岛站的位置居于亨利王子路(今广西路)和霍恩措伦路(今兰山路)的轴线上,从规划布局上看,是作为太平路海滨大道东端的道路对景而设置的。这座外形壮观、细节精美的建筑,给人们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一眼便领略到这座城市的基调与气质。
  胶州站屋脊采用了具有冀鲁豫民居典型特征的透风脊,屋檐以木架支撑,中间以仿木结构进行简单划分。高密站主站房的立面划分基本与胶州站相似,但在屋脊的末端采用了瑞兽装饰,较胶州站中式元素更加突出。潍县站延续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主站房立面划分亦如胶州站和高密站,但明显不同的是,屋顶采用了较为特别也更加中式化的十字脊屋顶,在正脊、垂脊顶端都增加了中式瑞兽,在车站主入口二层窗户两侧的墙上,分别镶嵌了“如砥如矢,至齐至鲁”八个大字,成为胶济铁路独树一帜的中型车站。
  胶济铁路在离开潍县站这个“分水岭”后就深入了山东内陆地区,车站的风格趋向于采用更多中式元素。那时的青州府站、周村站、济南府东站三座中型车站建筑规格类似,建筑外立面采用了通体清水砖墙、白线勾边形式,中式筒瓦敷设的仿庑殿式四面坡屋顶上,还在正脊、垂脊上增加了鸱吻、砖雕、仙人走兽等饰物,使站房更符合中国传统审美的色调与形式。
  胶济铁路小型站房绝大多数都是单层砖石结构平房。站房室内不设天棚,屋顶和椽架结构可以直接看到,砖瓦等建筑材料均就地取材,装饰屋顶的檐瓦和脊瓦也不需要特意烧制,节省了成本,黑砖灰瓦的色调也符合当时中国人的审美。
  站房建筑外立面基本采用清水墙和抹灰拉毛墙两种,侧面山墙上用中德两种文字写着车站的名称。除了开间大小有所不同外,所有小站均在侧山墙、转角、窗套等部分用砖砌、嵌石等方式进行简单装饰,细节有所差别。变化最大的是中式屋顶,越靠近济南,屋顶结构和造型中式元素越明显。
  靠近青岛的大港站最初只是在房顶上增加了中式屋脊装饰,而距离济南较近的郭店站则完全像是晚清时期华北乡间的小型庙宇。沿线的煤炭重镇坊子站,站房是德式风格建筑。胶济铁路正线与张博支线的交会点张店站也是平房,其仓库规模明显比沿线其他车站仓库大很多。
  后来,胶济铁路站房随着铁路运量的增加纷纷改造扩建,甚至易地重建,其建筑理念和风格也随时代变化而改变了。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陈宇舟提供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