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摄影传递人民心声

 【字体:

1969年,临汾站工作人员带着流动售票箱在站内为旅客服务。
上世纪60年代的永定门站。
  《口述影像历史——与共和国同行(1949—1978)》(三卷本)近期由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发行,收录了60位80岁以上老摄影家的采访和摄影作品,《人民铁道》报原摄影记者张谊是其中之一。张谊大学毕业后一直在铁路从事宣传工作,1978年至1992年,任人民铁道报社摄影记者、综合编辑室主任。工作期间,他追随铁路发展的步伐,用镜头记录了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以及铁路职工兢兢业业、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为铁路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
  张谊接触摄影和他的父亲有关。父亲酷爱书画艺术,张谊自小受他影响,也非常热爱美术。1949年,张谊考入北平华北大学美术系,大学毕业后,进入太原铁路管理局工作,最初是在工会宣传部任主任宣传干事,在文化宫做美术员、宣传员。20世纪50年代初,他调至太原铁路管理局科学技术研究所,从事科研成果、科学普及、铁路运营、工程施工、安全生产等方面的宣传推广工作,组织设计科技宣传车,举办新技术展会,印刷出版劳动竞赛和新养路法等宣传画。
  宣传工作本身就离不开摄影。出于工作需要,加上他之前有一些摄影经验,在太原铁路工作时,每逢有大事件,张谊都会去做摄影报道,拍了很多关于政治工作、安全生产、劳动合同以及先进技术的照片,印成宣传画发到各单位。他还在基层拍摄了许多反映铁路建设发展、职工生活以及风光艺术题材的作品,对摄影技术的应用也逐渐得心应手。他的作品在《人民日报》、新华社、《工人日报》《新闻战线》《人民画报》、世界语版《中国报道》、英文版《中国妇女》等国内外多家媒体上发表,以《中国铁路今夕》为题的石太线电气化铁路照片被《人民画报》采用,读者反响强烈。
  在学习摄影的道路上,张谊以老一辈摄影家沙飞、吴印咸、郑景康、侯波、吕厚民等为榜样,他们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精湛的摄影技艺令张谊心生敬仰。他们的摄影作品,不论是战地纪实作品,还是风光、人物照片,艺术水准都很高,其中蕴含的激情和深刻内涵让张谊深受感染。
  张谊在太原铁路工作了将近30年,走访了石太线、南同蒲线、路局所在地区及沿线部分小站,也经历了当养路工一年的劳动锻炼。他目睹了新中国铁路建设的成就,拍下了很多令人难忘的瞬间。
  新中国成立后,石太铁路复线修建,南同蒲线拓宽,大秦线等重要干线建成通车,山西省内的同蒲铁路贯通南北,为山西织就了一张便捷的交通网。铁路运输动力由蒸汽机车到内燃机车再到电力机车,大大提高了运力。新华社曾刊发过张谊拍摄的一张照片:装满煤炭的列车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上行驶。这张照片是晋煤外运的缩影,从中可以略见当时我国工业建设中铁路运输繁忙而有序的场景。
  在铁路货运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客运也在迅速发展,为人们出行带来了方便。当时,张谊去了不少客运站,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新的太原站开通时的盛况。现场人山人海,场面非常壮观,欢呼雀跃的人群见证了太原铁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幕。
  1982年,新中国第一条复线电气化铁路——石太线建成通车,极大改善了晋煤外运的条件,加快了能源运输的步伐。1987年,张谊拍摄了《石太线阳泉站编组场》,被国内外多家媒体刊发。拍摄这张照片的过程,张谊记忆犹新。为了找到合适的角度,他攀爬到离地面30余米的灯架上。钢架子上风很大,他担心相机晃动,就用相机包的背带把相机跟他的腰身和钢架子捆在一起。当时天气特别寒冷,他的手冻得都没有知觉了,火车经过的时候,他根本听不清快门的响声,心里不免犯嘀咕:“照成了吗?”直到他查看卷片拨轴,看到胶卷过去了,才确认照片拍好了。
  张谊还拍了很多火车站的照片,北京站、石家庄站、永定门站都留在了他的镜头中,如今,这些车站都发生了巨大变化。1966年,他拍了一张石家庄站一站台的照片,当时的站房还是简陋的平房。1982年再去时,石家庄站新站房主体工程即将完成,外立面的脚手架还没有拆除。永定门站即现在的北京南站,当时只有一排像民居一样的平房,站台也很简陋。北京站是1959年9月15日建成通车的,是作为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献礼。1978年,张谊在北京站站房顶拍摄了《酷夏中的高空作业》,算是比较经典的一张照片了。北京站标志性的钟塔就在画面的右上方,时钟指向9点,不远处是在建的一幢高楼。
  1978年夏,张谊调入《人民铁道》报筹备试刊,1979年1月,《人民铁道》报复刊。他当时负责广州、上海、北京、太原、呼和浩特5个铁路局的新闻收集和报道工作。他学过美术,所以还兼做一些美术编辑工作。
  在人民铁道报社工作期间,张谊有过一次不平凡的抗洪抢险摄影经历。那是1981年夏天,川北、陕南发生了严重的洪灾,宝成、宝天两条铁路干线被冲断。张谊和同事们迅速赶往抗洪抢险现场采访。一天早晨,在距抢险工地约5公里的宿营点,张谊本应与施工人员一同乘机动平板车前往现场,但因车上人多不便上去,只能步行前往。不料,平板车在隧道里遇到障碍翻了车,车上10余人受伤,抓斗挖掘机司机被撞成重伤,送到医院后抢救无效牺牲。如果当时他在此车上,也许难逃一劫。当时,咆哮的嘉陵江水随时都有冲垮路基、桥隧的可能,在此情景下,脚踩稀泥采访,其险情可想而知。
  宝成线上百米的钢轨被滔滔江水扭成“麻花”,铁路职工在江中用撬棍、钢绳打捞钢轨和轨枕,全然不顾腿脚被乱石刺破、被蚂蟥叮咬。看到这些场景,张谊深受震撼,觉得必须记录抢险的惊险时刻,必须体现出他们勇猛顽强的抗洪精神。水灾现场,大型器械运不进去,维修作业全靠体力和双手,接触网上的架线工人像飞人一样冒险在离地面30米左右的撑竿上手工作业,危险时刻存在着。张谊跳入江中、站在没膝深的江水中抓拍到了一张江中打捞轨枕的照片。在修复铁路的过程中,他还拍下了抢险职工默默负重“险过铁索吊桥”的照片,被多家报刊采用。
  如今,张谊也很喜欢和年轻人分享他的新闻摄影心得。他认为,好的新闻照片必须主题鲜明,要能打动观众、感染观众、引起共鸣;要真实反映客观事实,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传播真善美。作为新时代的摄影记者,除具备一定的摄影理论水平之外,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艺术修养与审美水平。所以,新闻摄影记者要多读书,时刻关心国内外大事,使自己视野开阔、思路宽广。作为一名老报人,张谊一直关心报社发展,他说,铁路系统的年轻记者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多调查研究一线铁路职工在想什么、最关心什么,这样才能拍出接地气的作品,这样的作品才能打动人,才真正具有新闻价值。
  本文图片均由张谊摄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