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发荣捐赠的老怀表。张艳波 摄
2024年,这块伴随涂发荣半个世纪的老怀表,被衡阳的铁路老物件陈列馆馆长邓延陆老先生纳入馆内藏品。捐赠者涂发荣也乐于老物件有了新生命,让更多人了解怀表指针曾与汽笛的准时约定。
一块老怀表,有它原主人多年使用的痕迹,也有岁月的自然侵蚀。前不久,在位于衡阳的铁路老物件陈列馆,我见到了这件馆藏珍品,巧的是,我遇到了这块怀表的捐赠者——涂发荣,88岁的原衡阳机务段蒸汽机车司机。
涂发荣生于1938年。1961年,他在株洲铁路运输机械学校学习4年后,被分到衡阳机务段,成为一名司炉。
那时,火车“吞”煤以吨计数。铲煤不仅拼力气,还是个技术活。涂发荣时值盛年,发车前给炉膛加满煤,途中不停给车头“喂粮食”。车头吃煤也要喝水,当火车负重爬坡时,吃水也多,只有当水和煤产生的混合动力达到每平方厘米15公斤气压时,车头烟囱雾气迸发,机车才能发力爬坡。到达目的地,乘务员还要给“黑骏马”洗去仆仆风尘。
4年后,涂发荣考取了副司机资格,1970年,他通过晋级考试,光荣地成为一名火车司机,驾驶着解放型机车驰骋铁道线。
1974年,衡阳机务段首次发放司机专用怀表,这是涂发荣人生中的第一个计时器,也是一份荣耀。在无数个出乘的日子里,怀表贴近他的胸膛,指针“嘀嗒”运转,时刻提示他安全驾驶。这块怀表从此成了涂发荣的随身携带物,也是他的当家宝。怀表的一面镌刻着铁路路徽,下方是序号17608,底部为“出生”年份——一九七四。
涂发荣有一年出乘到外省,途经一段陡峭山路,列车装备加码,头部两个机车牵引,尾部一个机车助力,列车因此顺利爬坡。这一次和其他铁路局司机合作、三台机车的大联动,让他至今印象深刻。
对表,是当时行车行业的计时规则,即每趟列车始发前,火车司机和车尾的运转车长对表,确认发车是否准点,并各自记录在行车记录本上。对表工作宛如一个庄重的仪式,让涂发荣一路谨记并践行安全驾驶的职责。
20世纪70年代,表是个稀罕物,“手表、单车、缝纫机”,手表位于三大件首位。当时,衡阳机务段还有一个特殊的岗位——钟表工,替司机保养、维修怀表。我问涂发荣:“您的怀表修过吗?”他摆了摆手,怀表质量好着呢。这块机械表用料扎实,全钢打造。
后来,涂发荣提干成为管理者,按照段规定,怀表不用交还,涂发荣就一直怀揣着它看时间。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手表普及,涂发荣也退休了,当时依然走时准确的怀表,才被他搁置,这也看出中国制造的过硬实力。
2024年,这块伴随涂发荣半个世纪的老怀表,被衡阳的铁路老物件陈列馆馆长邓延陆老先生纳入馆内藏品。捐赠者涂发荣也乐于老物件有了新生命,让更多人了解怀表指针曾与汽笛的准时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