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铁道博物馆,陈列着一台特殊的蒸汽机车。这台机车不是由机车制造厂制造的,而是出自机务系统干部职工的双手。
1958年,面对紧张的运输局面,太原北机务段决定自己制造蒸汽机车,用于支援国家建设,并于7月9日成立了新造机车办公室。
定下目标后,段里的干部职工进行了明确分工。大家分头准备图纸、备料、施工和外委加工。8月6日,新造机车正式开工。
车轮自己旋,锅炉自己焊。大家一面自力更生制造和加工配件,一面积极争取外援。负责备料的同志马不停蹄地跑遍了全国几十个省市,并在铁道部和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解决了材料不足这个大问题。
机车制造开始后,面对一万多个机车零配件,不可避免地又出现了一系列的难题。但困难面前,大家都没有退缩。没有打眼的机床,他们就用蚂蚁啃骨头的办法,把长达6米的锅炉胴钣钻上眼;缺乏组装的技术,他们就去找机车厂的老师傅们请教,许多复杂和关键的技术问题迎刃而解。最难的是用8毫米厚的钢板制作凹凸的烟箱大门。没有条件,他们就生了两个地炉,将钢板转动着烧红,用机车废轮箍垫上,然后两人一组,一人掌钳,一人抡锤,轮番上阵,挑灯夜战,直到将烟箱的大门制作完毕。
饿了车旁吃,困了车旁睡,许多干部职工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一睁开眼便噔噔噔地直奔制造机车的现场。
旋制锅炉各种螺撑的任务,由年轻的技术员孙国祥牵头,从看图下料到锅炉各部位实测,数百套零件,他旋了试、试了旋,直到件件都达到了严丝合缝才放心。在给锅炉上铆装的那些日子里,他们三天两夜都没离开岗位,锅炉铆装完工后,他们每人都瘦了好几斤。段领导实在心疼大家,拉闸断电,动员大伙先回去休息,但是没有一个人离开,点起蜡烛接着干。
当时,电焊组有个老焊工叫李清亮,在机车制造过程中,他连续7个昼夜都没休息,最后实在坚持不住了,一头栽倒在还未组装好的机车旁。晕倒时,他的一只手里还拿着焊枪在坚持干活。与李清亮一样,锅炉组有位叫边桂荣的老党员,他连续半个多月守在组装现场,每天工作时间长达22个小时。有时实在困极了,他就蜷缩在锅筒里打一会儿盹,眯一会儿眼,然后又接着干。一次,边桂荣钻进锅炉筒内,两天两夜都没出来。出锅炉筒的那天,他当场倒在锅炉筒旁,被送往医院时,心里还惦记着锅炉筒的安装情况。
机车制造期间,锅炉中的无缝钢管由于太原钢铁厂和太原重型机械厂都无法加工,眼看就要窝工了,该段领导急忙派技术员和材料主任去北京找铁道部。他们二人怀揣着介绍信,连夜赶往北京,一下车就径直奔向铁道部机务局材料处。得到了材料处的支持,他们提回材料,保证了机车制造正常进行。
人心齐,泰山移。1958年10月10日7时30分,经过该段全体干部职工66个日夜的奋战,这台被铁道部编为解放型4101号的蒸汽机车从车库中驶了出来。在欢乐的锣鼓声和鞭炮声中,只见火车头上彩绸环绕,红旗招展。站台上和机车后部的煤堆上,挤满了兴高采烈的职工。8时许,这台蒸汽机车在太原北站(现太原东站)鸣响汽笛,牵引着2340吨煤炭,以最高时速76公里安全驶向石太线,投入到国家的发展建设中。
60多年过去了,解放型4101号机车早已退役,成为一件展品。但老一辈机务人留给我们的精神,却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