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建周 王振鹏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代用客车是一个很陌生的词语。其实20多年前,代用客车在铁路上是很常见的。所谓代用客车,就是使用货车(主要指带顶盖的棚车)运载旅客,即在春运、暑运或其他客运量过大的特殊时期,因铁路客运车辆的缺口较大,暂时或在一定期限内使用棚车替代客车运送旅客,这种载客的棚车被称为代用客车,铁路的行业用语亦简称为“棚代”。
自100多年前火车传入中国起,铁路即以货运为主,兼营客运,所以客运车辆的进口数量、制造能力均不及货车,货车载客的现象由来已久。上世纪40年代初,河南闹灾荒,数百万人走西口,到陕西、甘肃等地区,大部分就是乘坐代用客车过去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即着手新型客车的研制,很快,钢蒙皮的21型系列客车面世,并逐步取代老旧的钢骨木皮客车。进入上世纪60年代以后,又一款全新的22型系列客车问世,暂时缓解了客运车辆的紧张局面,但不管怎样,我国铁路客车的新造水平和数量始终赶不上日益增长的客流量和旅客对乘车舒适性的需求。每到春运或暑运期间,因客车数量不足,各铁路局都要根据运能运量,将部分局管内普客或临客列车的车底改为原本用于装运怕湿货物的棚车。
棚车,是铁路通用货车的一种,坊间亦称闷盖车、闷罐车。这种代用客车的乘车环境和条件非常简陋,没有照明、没有车梯、没有座位、没有采暖及降温设施。不过,代用客车的票价很便宜,只有普通客车票价的一半,适用于经济拮据、路程不远、对乘车条件要求不高又急于赶路的旅客。
不仅如此,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每年初冬时节的新老兵运输及军用运兵车辆,绝大部分也是棚车。
不论酷暑与严寒,代用客车上的乘务人员要天天、趟趟坚守在条件简陋且没有任何隔热与防寒设施的列车上,那种艰苦可想而知。记得那个年代,代用客车的列车员每次出乘时,除了棉大衣和背包外,还要手提肩扛供旅客上下车的木梯子,照明用的马(煤油)灯及扫把、马扎、水桶等必备工具,另外还必须携带两根道钉,道钉的作用是插在车门下方的滑道上,防止车门突然窜动,夹伤旅客。其实,吃苦受累倒不怕,他们最担心的还是旅客的人身安全。几位耄耋、古稀年岁的退休老人回忆起年轻时在代用客车上担当乘务工作的经历,不胜感慨。
在郑州铁路历史上,曾经有一趟多次荣获原铁道部、铁路局表彰的代用客车标杆车队,这就是在上世纪60年代,在郑州与新密间往返的333/334次普通客车,这是一趟站站停的小慢车,单程不过80公里,被铁路人戏称为“新密小票”。这又是一列十分特殊的代用客车,因为这是一列由载重30吨的标准型棚车改造、可以长期使用且外涂装为墨绿色的简易代用客车,车型为JK,意为简易客车。虽然车长不足10米,但有了简单的座椅和照明,两车厢间也有了开敞的通过门和渡板,由于简陋的通过渡板很不安全,列车运行中一般是不允许旅客通过的,但总算有了各车厢间的连接通道,有利于联络与安全。
尽管条件非常简陋,但该列车的服务质量和标准却是很高的,车厢里窗明几净、宽敞整洁,嘘寒问暖、扶助旅客上下车,是每一位列车员的必修课和基本功。一流的服务赢得了广大旅客的认可和赞誉,媒体上也频频报道,因此该列车连续几年获得部、局、段里的嘉奖,成为那个年代很有名气的先进车队。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铁路逐步由以货为主、兼顾客运的思路向客货并举、协同发展的方向转变。为适应新时期旅客的需求,上世纪90年代初,新一代具有集中供电、空调装置的25型系列客车全面投产,加上已数量不菲的既有22型客车,铁路管理部门决定取消代用客车。从此,已有上百年历史的代用客车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在老铁路人心中,那年月、那车厢、那熙熙攘攘的春运和暑运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难以忘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