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该钢轨长91.3厘米,宽9厘米,高10.5厘米,侧面有“К.Ж.Д.1896.Ⅷ.НАДЕЖД.ЗАВ.Б”字样,字迹清晰,整体保存完整,在中国铁道博物馆第二批文物定级时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
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全长1480多公里的中东铁路主干线和北起哈尔滨、南至大连旅顺口、全长940多公里的南满支线构成了贯穿整个东北地区的钢铁大动脉,它可以到达沙俄的海参崴(符拉迪沃斯托克),与西伯利亚铁路相连,成为沙俄攫取我国东北资源、称霸远东地区的重要运输线。
1896年4月,李鸿章作为清政府的特使奔赴沙俄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当时,举全俄之力修筑的西伯利亚铁路已经修建到了中国边境,他们想通过中国的东北地区修筑一条铁路,直接找到一个出海口。于是,沙俄财政大臣建议尼古拉二世让铁路穿越中国东北地区腹地,与远东港口城市海参崴相连接。6月3日,李鸿章与沙俄外交大臣罗拔诺夫﹑财政大臣维特在莫斯科签订《御敌互相援助条约》,又称《防御同盟条约》,一般称为《中俄密约》。至此,沙俄获得了西伯利亚铁路穿过中国领土直达海参崴的特权。
《中俄密约》的签订和筑路权的攫取,为沙俄进一步深入和控制我国东北地区提供了各种方便,李鸿章则拿到了一份共同抵御日本的承诺。同时,清政府出资500万两白银共同修筑并管理该铁路。
1897年3月,东省铁路公司正式成立,总公司设在圣彼得堡,分公司设在北京东交民巷华俄道胜银行内,后又在哈尔滨设立了一个铁路工程局,主持全路修筑工程。1897年4月,沙俄派出大量军事、地质、桥梁、建筑、铁路等方面专业人员,先后分两批从圣彼得堡出发到达海参崴,在大批哥萨克骑兵的保护下深入中国境内,按规定地段和任务分成6个班进行详细勘测。全线测量于年底完成,他们又在海参崴进行线路总体设计,不仅将轨距定为1524毫米的宽轨,其他技术标准也同沙俄的铁路一致,使用的主要为33.24公斤每米的钢轨。
1897年8月16日,东省铁路干线修筑工程正式开始,所需器材除机车、车辆等购自英国、比利时外,其余枕木、石料等大量物资都直接取自当地。当时,铁路沿线人烟稀少,筑路工人有一部分是曾经参加关内外铁路修筑的熟练工人,但大多数工人是从山东、河北等地招来的农民。到1899年年末,筑路工人已超过2万人,1900年更是达17万人。这些中国工人的工作、生活条件都是极端恶劣的,他们大都居住在芦席窝棚内,冬日寒风刺骨,盛夏酷热难耐,拥挤狭窄,疫病流行,生命毫无保障。另外,由于施工地区猛兽出没无常,又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因此工人死于非命者亦不可胜数。
在沙俄大小包工、监工的严密控制和野蛮压榨下,中东铁路可以说是我国铁路工人用血汗筑成的。铁路投入运营后,沙俄更是利用从中东铁路取得的特权强占土地、山林与水面,经营林业、矿业、航运和工商业,巧取豪夺,从中获利,同时还以哈尔滨为中心沿铁路线向两侧扩展,任意圈地,形成特有的中东铁路附属地,剥夺中国行政主权,实行殖民统治。
这根珍贵的俄制轻型钢轨就是当时历史的见证,轨身的“К.Ж.Д.”代表中东铁路,“1896”正是中东铁路准备修筑之时。2004年12月,中国铁道博物馆从哈尔滨铁路局齐齐哈尔铁路分局富裕工务段将这跟钢轨征集到馆。该钢轨是我们发现较早的俄制轻型钢轨,不仅为我们研究俄制钢轨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而且为我们研究中东铁路提供了难得的一手资料,因此被定为国家三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