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鄱湖水乡,稻香人欢。
“驻村两年,我从‘外来’书记到被认可的‘沿河村民’,见证了西瓜地里飘出电商直播的笑声,见证了56户脱贫户挺直腰杆奔小康,见证了白梅纪念园从破旧老宅变成红色打卡地,更看到了乡亲们对文化教育的渴望,认识到在教育帮扶方面大有可为。”前不久,在上饶市的一场表彰会上,中国铁路南昌局集团有限公司驻余干县鹭鸶港乡沿河村乡村振兴工作队党支部第一书记、队长连诚介绍乡村帮扶经验时如是说。
南昌局集团公司驻村工作队深知教育是孕育乡村未来的关键。几年来,他们积极弘扬红色文化,帮助村里的学生们圆梦大学,让村里的儿童学有所成。
开展奖学活动,村里66名大学生拿到奖学金
8月20日9时30分,“红色沃土育英才 筑梦扬帆向未来”奖学金发放仪式在沿河村白梅纪念园举行,13名沿河村今年考上大学的年轻人走进陈列室,聆听先烈故事、感悟革命精神。驻村工作队队员给每个学生发放奖学金、行李箱,送上鼓励祝福。
30多名家属站在学生们身后,细细分享孩子收获的喜悦。人群中,穿着印有“乡村振兴 教育先行”字样纪念衫的87岁村民白国成笑容满面地对工作队队员说:“我也想参加合影。”原来,在工作队的帮扶下,老人的2个孙女已顺利考上大学,今年孙子白海太考上齐齐哈尔大学。
工作队队员彭官有介绍,“红色沃土育英才 筑梦扬帆向未来”奖学金发放仪式已连续举行了5年,每年这个时候都是村里的节日,80岁的老人、3岁的孩童都会聚到这里听红色故事,看看自己村里成长的大学生。5年来,村里有66名考上大学的学生拿到了奖学金。
8月20日16时,57岁的吴奔发快步走出自家的4层小楼,握着工作队队员的手说:“感谢党!感谢铁路兄弟!我们家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他父母年迈、妻子患精神疾病,全家靠低保及残疾人补贴生活,还要养育一儿一女。老吴感慨地说:“生活难不倒我们,希望孩子能有个好前程。”
老吴的儿子勤奋好学,成绩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女儿听话,学习努力。而2000多元的综合收入,让老吴捉襟见肘。驻村干部了解情况后,倾心付出、全力帮扶:定期组织老吴参加有偿服务;帮老吴做好房屋排水、路面硬化;义务为老吴一双子女补文化课、规划人生……2024年,老吴的女儿从幼师学校毕业,在县里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儿子顺利考上赣南师范大学。他们都是“红色沃土育英才 筑梦扬帆向未来”奖学活动的重点关照对象。
50本爱心相册,定格支教路上的温馨瞬间
夏末秋初的沿河村,依然烈日当头,蝉鸣一片,沿河小学里始终有个忙碌的身影。他翻拍照片、修改文案,精心准备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他就是赣州工务段派到沿河小学支教的职工邹桂平。
沿河村共有农户737户、2736人,村里有56户脱贫户、10户监测户,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下的多是老人和儿童。沿河小学起初有200多名学生,随着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逐年增加,最少时一个班只有4名学生。
驻村工作队到村后,第一个调研的就是沿河小学。校长手指两层的教学楼说:“我们的教学条件实在太差,只有语文、数学老师,没有英语老师;小学和幼儿园一起办,共用学习及活动场所,而幼儿园也因招不够学生面临停办。”驻村工作队将情况向南昌局集团公司相关部门和领导反映后,很快就得到了答复——由局集团公司团委负责,精挑青年志愿者赶赴沿河村支教。
2023年,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的赣州工务段优秀青年职工邹桂平到沿河小学支教。他参加支教后,学校增设了英语、美术等课程。他还在村里建起“童心港湾”,开设了葫芦丝等音乐兴趣班。每周三下午,铁路青年志愿者来给孩子们上音乐课、美术课。第一次开课时,9岁的妞妞怯生生地问:“叔叔,我能学琴吗?”很快,在南昌局集团公司团委的大力支持下,一批包括电子琴在内的乐器搬进了教室。
今年10月,邹桂平支教将满两年,要回单位了。孩子们依依不舍,利用暑假给他写了22封饱含深情的信。
小学五年级学生白丽珍在信中写道:“您是个严厉的老师,也是可爱的大哥哥,我们知道您的管教都是为了我们好,以后我们也会好好学习的……”
和邹桂平一样,驻村工作队队员们用心关爱村里的留守儿童,为他们送去很多温暖:看到有些孩子衣衫单薄,就筹款购买发放冲锋衣、春装及秋装;昌景黄高铁开通之际,组织村里的学生乘坐高铁到南昌,与南昌市铁路第一小学学生开展联学活动;每年中秋、元旦带领孩子们做手工,共度佳节。
今年8月20日,驻村工作队将整理的感人瞬间制作成50本爱心相册。连诚笑着说:“学校学生,人手一册。”
现在,沿河村家家户户门口的火炬形路灯定时点亮,满是红色文化教育内容的白梅纪念园里更是热闹非凡。为了抓牢红色文化教育工作,在南昌局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驻村工作队立足英雄事迹,深挖红色资源,先后筹措109万元帮扶资金,将白梅烈士故居改扩建为文化广场,已成为南昌局集团公司、上海财经大学、余干县党史教育基地和“第二课堂”,先后有120多个单位、5500多人次到此开展红色研学和主题党日。目前,沿河村已成为江西省级红色名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