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平关站,铁路客运人员引导老乡进站乘坐公益性“慢火车”。刘 翔 摄
“蒋大爷,您这次带的啥山货?”11月14日,在汉中车务段管内的阳平关站,看到背着背篓准备乘坐6064次列车的蒋大爷,车站客运主任杨冬志赶忙上前搀扶。
“现在,野生猕猴桃下来了,可甜了,快尝尝。”年近70岁的蒋大爷精神矍铄地说。
蒋大爷家住在车站周边的阳平关镇小鱼山村。地处秦巴山区的阳平关镇,盛产羊肚菌、天麻、野生草莓等土特产,时常有周边汉中、广元、陇南的旅客乘火车前来采购。每天,阳平关镇的村民都会将时令水果、蔬菜以及各种山货通过火车运到略阳、广元等地贩卖。
阳平关史称阳安关,北宋时期更名为阳平关,北依秦岭,南邻巴山,嘉陵江穿镇而过,紧邻旅游名镇青木川,与甘肃省成县、四川省广元市朝天区毗邻,一镇接三省,是出陕入川之咽喉,有“汉中门户”“蜀之咽喉”之称。
1956年,宝成铁路建成通车,阳平关站成为陕南的客货运中转站和集散地。为破解山区群众和当地村民的出行难题,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开行了6063/6064次公益性“慢火车”,为秦巴山区搭起了致富桥梁。
“我们常坐‘慢火车’出去打工,不同季节就有不同的营生,比如摘苹果、摘猕猴桃、摘花椒。这趟车不仅方便,车票还不贵。”阳平关镇村民张桂兰和老乡们背着各式各样的背篓,说笑着朝站台走去。
不仅是外出务工,车站周边的群众还时常背着装满果蔬、山货的背篓和竹筐,乘坐“慢火车”赶集。为方便村民乘车,阳平关站成立了“铁脊梁”党员突击队,常年开展便民推车志愿服务。
“我在车站工作了8年,老乡们遇到难事都会联系我。”今年53岁的杨冬志,手机备忘录里全是旅客的事,他就像一个联络员,一端连着铁路,一端连着乡亲们。“杨主任是个热心肠,一见到我们就带人过来帮忙。”老乡们说起车站的服务赞不绝口。
在阳平关站,“慢火车”停留时间最短时只有3分钟。为保证老乡在有限的换乘时间里顺利转运山货,“铁脊梁”党员突击队队员们手抬肩扛进行搬运,队员们的衣衫常常被汗水湿透。
“我的爷爷参与了宝成铁路建设,我的父亲是车站的助理值班员,沿着他们的足迹,我选择了铁路。能在生我养我的地方工作,感觉非常幸福。”阳平关站客运员朱爽一家人坚守在宝成铁路沿线各站。每当说起车站和家里的故事,朱爽总是笑容满面。
在阳平关站,调车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9岁,他们每天穿梭在8条股道间,日行2万步,编解100余列车,年装运货物达12.8万吨以上。“我们一定会干好每一钩活,保证阳平关这个咽喉要道运输畅通。”阳平关站运转一班调车长宋俊说。
千年古道阳平关,东汉末年,诸葛亮曾将这里作为北伐的大本营,赵云也在这里练兵备战。如今,作为宝成线与阳安线交会点、三省交界的咽喉要道,阳平关站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日益凸显。
2021年,阳平关站迎来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开行,年旅客发送量由原来的6000人次增加至12.4万人次。周边的子龙山、龙门洞、古三泉县遗址等景区吸引着八方游客。
秋末冬初,秦巴山区层林尽染,嘉陵江水碧波荡漾。阳平关站虽小,却承载着老乡们的致富梦想,串起游客怀古思今的无限情怀,也见证着一代代铁路人以站为家的坚守和担当。
●感言
咱们不仅要服务好沿线山区的群众,让乡亲们走出去,走上致富路,而且要把外面的旅客请进来,把车站打造成千年古镇的亮丽名片。
——阳平关站站长李金保
我是土生土长的阳平关人。随着时代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我们乘火车不仅能卖鸡鸭和山货,还能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
——阳平关站附近居民姜先生
车站档案:阳平关站始建于1956年,位于陕西省宁强县阳平关镇西南,毗邻巍峨的子龙山。该站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汉中车务段管内的三等站,宝成线、阳安线在此交会,主要办理客货运输业务和列车编组作业,6063/6064次、8361/8362次两对公益性“慢火车”在该站停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