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青鲁班
90后铁路“外科手术”工的技能攻关之路

发布时间:2021-03-25 【字体: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 王磊
  近日,在安徽省芜湖市皖赣线换枕施工现场,记者见到铁路“变形金刚”一番炫酷操作。
  进口P95大修列车犹如一条黄色巨龙,迅速解体为换枕车、配砟车、捣固车和稳定车,将旧轨枕一根根收起,新轨枕一根根准确落位,作业人员紧随其后安装并用螺丝机紧固扣件。
  在大多数人眼里,铁路大修(每隔一段时间对路基进行大型养护)是卖力气的“粗活”,抬钢轨,扛枕木,其中哪有什么科技含量?其实不然。
  “钢轨下面有无数根轨枕支撑重量。轨道使用时间长之后,磨损达一定量,需要给出现‘病害’的铁路线路进行‘外科手术’。换枕施工是更换掉达到使用年限的混凝土枕。”上海工务大修段线路大修二车间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宋二朋说。
  线路大修二车间主要负责更换轨枕施工作业,车间青年职工56名,基本都是90后。
  “曾经的铁路换枕是手工作业,一组工人最多换三根。”他补充道,现在虽然应用先进的P95大修列车,但需要让它更符合我国线路施工情况,就要攻克“大列换枕同步更换电容枕”这一技术难题。
  原来,电容枕是铁路信号的传输通路,包含传输信号的电容设备。以往大修列车换混凝土枕时,需要特意留出空位置,后期人工再单独穿插更换电容枕。宋二朋带领的科技创新团队将换枕效率提高五倍。
  课题攻关时,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团队成员全都扑在课题上,一个多月没回家。
  95后青年王劲杰之前学机械工程专业,他刚到施工现场,对宋二朋提出技术疑问:“宋哥,你们如何把电容枕准确无误地装载到大修列车上平板车的特定位置,需不需要做标记参考对位?”
  王劲杰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实则提供了重要的工作思路:根据线路调查,提前制定好装车计划,然后在施工现场和装好的平板车上,分别用油漆对相关轨枕进行标记,新枕对位落槽的工作便迎刃而解。
  第二天,王劲杰便被宋二朋邀请进团队,负责数据核算和比对,工作日常就是一支笔,一个计算器,在资料堆里露出一个头。
  此外,大修列车更换轨枕时,新轨枕随着传送带运输落地的,要达到同步更换,要保证“线路上旧电容枕位置、大修列车上传送带上待换的新电容枕位置、最后落地完成更换的位置”,这三个数据准确无误。
  为精准定位,团队成员两人一组,每天在线路上用30米钢卷尺精准测量。负责线路测量的彭小飞打趣:“自从开始课题攻关,我每天的微信步数都是朋友圈前三,朋友都叫我‘飞毛腿’。”
  根据大伙调查的数据,可以准确推算调查区段施工所需轨枕数量,以及电容枕所在的具体位置里程数,进而编制新轨枕装车计划。
  繁琐复杂的推算工作,是课题的重中之重,落到了90后小伙刘鹤冬头上。
  “一个数据没算对,现场人员累断腿。”每次调查结果出来以后,他至少验算两次,一旦失误,立马推倒重来。他计算编制的装车计划从未出错。
  由宋二朋、刘鹤冬、彭小飞牵头的《大列换枕同步更换电容枕》项目也获评第五届全国铁路青年科技创新奖。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