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大岁月

 【字体:

  1982年9月至1985年7月,我在湖南省广播电视大学长沙铁路分局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工作站学习。当时,我读的是文科班。1982年,电大工作站开设文、理科各一个班,每班招收30人,全脱产学习。其中,文科班是电大新设立的,只有一个专业,为汉语言文学。因电大初办,招生不多,当时考取难度比较大。以我就读的文科班为例,30个名额,长沙铁路分局却有近千名职工报考,竞争异常激烈。我曾参加1977年、1978年高考,成绩过线,但终因填报志愿落选。1978年底,我到长沙一家铁路工程单位工作,因而有机会参加电大工作站1982年的考试,并以优异的成绩成为文科班学员。
  本来,我们在电大是通过听广播里和看电视里的老师授课学习的,学校的教学条件有限,多靠学生自学。长沙铁路分局高度重视电大工作站的教学,给予了大力支持,专门拨付一笔资金,聘请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学院(现为湖南师范大学)的教授、讲师给我们辅导讲课;我们每学一节课,都要聘请大学教授、讲师辅导一节课;隔一段时间,还要邀请省内有名的专家、学者给我们开办专题讲座。可以说,我们这个电大班教学水平不俗,我们因此受益良多。同时,长沙铁路分局给予了我们电大生优厚的读书待遇,让我们生活上没有后顾之忧,安心读书。
  当时,电大生有3个显著特点:一是年龄不一。考电大,没有年龄的限制。我们班的同学,大多在30岁左右,有一个同学42岁,年龄小的同学才18岁。我23岁,也算年少的。二是身份不一。我们班的同学,多数是来自各站段的工人,车机工电辆各个系统的都有。三是水平不一。有一个同学文学造诣不俗,已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发表作品。有的是初中甚至是小学毕业,学历不高,但都喜欢读书,知识储备比较丰富,可以写点文章。我是高中毕业生,因爱好文学读了一些书,写过一些通讯报道在报刊发表,整体水平在班上还算过得去,被推举为班刊《沃土》的五名编辑之一。
  这样一群年龄、身份和水平差别悬殊的人相聚在一起学习,时常碰撞出别样的火花,颇有趣味。年长的读书多,生活阅历丰富。年少的自知见识少,生活经验不足,于是很尊重年长同学,平时也喜欢听他们分享经验。班里按年龄段分了几个群,大家一般都是分群相聚。只要坐在一起闲谈,年龄的代沟就凸显出来了,只讲几句,各年龄群的观点便出现了分歧,往往争来争去,最后也没有统一意见。但这样的谈论其实很有意义,多种思想观念的交锋拓展了大家的视野,激活了大家的思维,补充了各自知识的欠缺。一次,我和一位大龄的何同学就恋爱问题在黑板上笔辩了一个多小时。他用粉笔写一段表达自己观点的话,我马上写一段反驳,他再写了话回驳。两人观点不同,你来我往,语锋犀利,毫不相让,谁也说服不了谁。辩论异常精彩,引来同学们围观。不过,经过此番笔谈,何同学对我刮目相看。事后,他找到我,使劲拍了一下我的肩膀道:“小子,看不出,还有点水平啊。”
  电大不仅难考,读下来也难。除节假日外,我们每天一般要上五六节课,还要读许多书页及辅导资料,晚上都是学习到深夜才休息。
  当时,电大执行宽进严出政策,期中期末都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试题比较难,考试都集中在一个学校,几乎和高考一样严格,每门功课都不易过关。记得考写作,我得了67分,竟然排名第三,而第一名的成绩也只有71分。每学期,都有一大半同学补考。在做毕业论文时,一切按照正规大学的规定来。
  在电大读书的日子真的非常快乐,也特别充实。更重要的是通过艰苦学习,我们增长了知识,改变了命运。
  无疑,电大三年,是我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在我一路走来的厚重履历上烙下了深深的印迹。
附件: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