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人巧手成大器——记太原局集团公司太原通信段湖东移动通信车间通信工丁巧仁

发布时间:2019-06-20 【字体:


  如火如荼的货运增量行动再次彰显出大秦铁路的重要性。每天,一列列重载列车将超过130万吨的煤炭通过大秦线运往港口。重载列车的安全运行,离不开车载无线通信设备对操控命令的精准传输。
  车载无线通信设备通过铁路专用移动通信网络,实现机车与车站、调度之间的车机联控以及行车信息的准确传输。车载无线通信设备作为“铁路移动”网络通信的终端设备,被称为列车司机的眼睛和耳朵,是确保重载列车安全运行的核心设备。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通信段湖东移动通信车间通信工丁巧仁,就是维护“铁路移动”设备的技术能手。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够从事与自己兴趣志向相关的工作。丁巧仁把自己能够从事车载无线通信设备维护工作看作是“求仁得仁”,因此,对于工作中付出的辛劳和汗水,他无怨无悔。
  1993年,铁路中专毕业后,丁巧仁来到了大秦线,成为一名无线通信检修工。那时的车载通信设备被称为无线列调,只能实现近距离的点对点传输。痴迷于技术的他总是把别人休息的时间都用来钻研技术,研究设备电路与工作原理。别人不愿碰的“疑难杂症”在丁巧仁眼里都是提高业务技能的试验场。他把每一次故障现象详细记录下来,回到工区后再反复研究琢磨,并利用废旧设备进行模拟练习。为了做好一次数据分析或找到一个故障原因,丁巧仁常常在不足4平方米的无线屏蔽室里一待就是一天。
  凭着对工作的满腔热情,丁巧仁很快就掌握了各种型号车载通信设备的工作原理、作业流程,成为班组的技术骨干。他说:“平时处置的故障类型越多,关键时刻才能手到擒来、操之在我。我们的工作就是千方百计地维护大秦线运输安全。”
  大秦铁路的快速发展和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作用,让丁巧仁对自己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技术的痴迷渐渐演化为职业的责任和担当。
  通信技术发展迅猛,铁路装备不断迭代升级。2006年,大秦线由模拟无线通信模式步入GSM-R无线数字通信模式,被人们称为“铁路移动”的G网大大提升了信号传输质量和抗干扰能力。铁路数据信息的多样化应用,对通信设备维修质量和维修水平也提出更高要求,需要现场维护人员具备扎实的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当年3月,大秦线试验开行2万吨重载列车,首次使用GSM-R铁路综合数字移动通信技术。这次装备升级在全路无任何经验可供借鉴,在由模拟无线通信模式向“铁路移动”转型中,丁巧仁面临新的考验。
  压力是进步的阶梯
  推广新技术新装备需要快速提高设备维护人员的技术能力。从零起步的丁巧仁珍惜每一次向厂家学习的机会,跟随厂家技术人员从安装、调试设备开始学起,从仪表的每个按键开始熟悉,一次次地进行数据分析,一遍遍地排查设备故障,一趟趟地请教厂家技术人员。
  为了尽快熟悉新业务,他先后参加了北京交通大学、深圳相关厂家组织的培训学习,借来专用英文字典,对照查询G网专用术语,徒步巡线熟悉区间设备运用情况。不到半年时间,丁巧仁就初步掌握了G网维修的各项技能,并成为工区里维护车载无线通信设备的小专家,先后解决了机车信号弱、天线驻波比不达标等诸多问题。
  工作中,牵引2万吨重载列车的机车无线通信设备总是出现“车次号注册失败”现象,为此,丁巧仁通过梳理海量数据,找出了问题所在;机械式手柄握键极易出现故障,造成司机无法正常进行车机联控,丁巧仁反复探索试验,提出“用霍尔开关电路代替机械式手柄握键”的建议。
  几年来,大秦线“铁路移动”实施了数次网络升级,作为技术骨干的丁巧仁都以高超的业务素养和敬业精神为网络升级提供了应有的技术保障。2007年,丁巧仁担任测试工区工长后,协助设备厂家进行了数次软件修改和升级,经他检测的无线通信设备,未发生过一次故障,他也由此成为大秦线上人人皆知的无线通信“排障能手”。
  2011年,丁巧仁在第三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凭借过硬的技术能力荣获铁路通信工(无线终端维护)第一名。
  责任是攻关的动力
  抱有一颗匠人之心的丁巧仁更愿意在生产现场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他毅然放弃了获得干部身份的机会,选择继续奋战在攻坚克难的第一线。
  2013年4月,由山西省命名的“丁巧仁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2015年12月,由中国铁路总公司命名的“丁巧仁铁路通信工铁路技能大师工作室”挂牌成立。丁巧仁充分发挥大师工作室的带动作用,带领7名技术骨干围绕设备维护难题积极组织技术攻关。
  2014年,工作室针对和谐型机车新旧车载无线通信设备不能互联互通的问题,组织对主控单元、操控单元进行技术改造。经过反复试验,他们成功对217台和谐型机车的车载无线通信设备进行升级改造,直接节约维护成本119万元。
  2016年,车载无线通信设备一个重要单元故障频发,经过工作室成员反复排查比对,发现是单元性能质量下降。这一发现得到设备厂家的认可,第一时间对不良设备进行了更换,故障率下降了70%,保障了设备的安全运行。
  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推出创新性技术攻关项目20余项,实施规模化技术改造3次,大大提高了安全保障力,节约了成本支出,产生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
  丁巧仁每天与数据为伍,与故障赛跑。他将故障处理经验进行梳理总结,提炼出指示灯观察法、信号流程分析法、替换法、配置数据法、系统最小化法5种故障定位方法,编写了《CIR设备典型故障50例工作手册》,成为现场作业人员的指导书。他还参与编写了《铁路通信工培训规范》《高速铁路动车组车载通信设备维修岗位培训规范》,参与审定了《铁路通信维护规则》《动车组车载通信设备维修岗位教材》《高速铁路通信技术培训教材》。
  大师工作室不仅在解决维修难题中发挥着突出作用,而且在培养青年技术骨干中发挥着传帮带作用。他坚持以解决现场问题为导向,主导筹建了太原局集团公司首个铁路无线通信设备维护实训基地,创新推出传帮带“小课堂”,向青工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在他的传帮带下,“理论专家”张俊卫、“检修达人”姚建光等一批技术能手纷纷涌现。张俊卫掌握新知识速度快,G网更新改造厂家总希望他来“挑毛病”。姚建光经历了模拟和数字两代无线设备,检修过的机车无线设备超过35300台,没有一台带病出库。李焕春对数据分析非常敏感,对G网数据存在的微小变化都能精准感知并“定位”。大师工作室培养的技术骨干先后有5人在太原局集团公司技术比武中获得前三名,4名职工获得全路技术能手、三晋技术能手等称号。
  坚守是不改的初心
  2018年,货运增量行动的开展使大秦线机车运用量增加,丁巧仁所在的移动通信车间的工作量也相应增加,每日的机车出入库量由90台增加到110台,特别是增加了双模列尾、机车视频的维护工作后,部分职工对检测流程缺少经验,极易造成机车出库不畅,影响大秦线运输。
  “我们虽然不直接完成货运任务,但我们的工作关系着机车的安全和大秦线的畅通。如果因为设备维护不到位造成列车途停,就会打乱大秦线的正常运输秩序,影响增量行动。”在车间支委会议上,作为党支部宣传委员的丁巧仁率先表态,要在货运增量行动中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增量行动中的丁巧仁以忘我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围绕机车出库频次增多和工作量增加,丁巧仁充分发挥技术带头人的作用,优化检测流程,加强模拟培训,带头落实标准化流程,不断提高检测效率。哪里有疑难故障哪里就有他的身影。自己的工作完成了,他就帮助其他同事共同检修。为适应机车出库频次增加的需要,他和他的技术团队变“坐医”为“行医”,对518台车载无线通信设备逐一“会诊”,每天平推检查数百台设备、分析上万组数据,处置重点故障40多件次。
  26年来,丁巧仁作为一名扎根铁路一线的技术工作者,立足岗位,不畏艰难,始终坚守着精益求精、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哪里有困难,就在哪里攻关;工作中需要什么,他就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倾注于此。经他检修的设备超过8300台次,处理故障超2600件次,他所在的工区获得了连续15年无责任故障的优异成绩,确保了万吨牵引机车通信安全,生动地诠释了一名铁路技术工作者敬业奉献的精神品格。
  人物档案:丁巧仁
  47岁,中共党员,中国铁路太原局集团有限公司太原通信段湖东移动通信车间通信工、高级技师。2011年获第三届全国铁道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铁路通信工(无线终端维护)第一名,曾参与编写审定《铁路通信维护规则》等5部培训教材。他带领的“丁巧仁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术攻关,实施了多项技术改造,节约成本2000余万元。他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火车头奖章、全路首席技师、“铁路工匠”等荣誉。
  采访手记:钟情事业 勇担使命
  丁巧仁的工作是诸多铁路工种中的一种。在外人看来,周而复始地分析数据、试验设备是枯燥乏味的,但丁巧仁却凭着自己对铁路通信事业的执着,在这种枯燥乏味中锤炼出一种特有的认真态度,一种对自己专业的强烈认同感。
  工作中,丁巧仁不允许自己有任何不专业的操作。面对工作,他总是兢兢业业、追求创新。丁巧仁也因此在不断积累的工作经验中充实着自我,收获了一份精益求精态度下锻造出来的专业自信。
  始终钟情于自己从事的机车车载无线通信设备维护和测试工作的丁巧仁,从个人兴趣发展为对这份职业的热爱,在热爱中肩负起“科技保安全”的使命。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线技术工作者对铁路事业的强烈自豪感,看到了铁路人为实现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而忘我工作的新形象。
附件:
回到顶部